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图表中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化、教育和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备注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A.均衡发展农轻重各业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阻隔长江南北交通的“天堑”变为“通途”的第一座桥梁建立在( )
A. 重庆 B. 南京 C. 上海 D. 武汉
4.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新中国的成立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进行土地改革
C.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
A.赞扬了农村合作社的优势 B.表达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C.暴露了农村合作社的局限 D.揭示了三大改造的实质
8.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能够全国一盘棋快速统筹调度,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6年三大改造
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10.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2.“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里,“低音”是指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施
13.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14.《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某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这类历史悲剧最集中的在下列哪一事件中体现出来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5.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杨利伟等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A.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B.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C.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D.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面临危机】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稳定政权】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 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为稳定新生的人民政权,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
【发展工业】
材料三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投资总额65亿元,1953开始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家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每年生产3万辆”。
(4)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哪一年,该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社会改造】
材料四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5) 材料四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6)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7.经济发展关系到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1)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指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
(3)材料三反映的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
(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C 7.A 8.B 9.A 10.A 11.C 12.B 13.D 14.D 15.A
16.(1)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4)1953年。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事件:三大改造。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意一点即可)
(6)认识:国家发展要有和平稳定的环境;解决国家危机要从国情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土地改革
(2)工业化;一五计划。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