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5课《浮和沉》教学设计
《浮和沉》教材分析
《浮和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教科书创设了“小船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套上游泳圈就不会沉入水中”的情景,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三个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他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书呈现了实验材料和两名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事实依据,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书呈现了三名学生探究在水中下沉的钩码是否会受到浮力的实验情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将自己的设计与想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探究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科书呈现了游泳圈、浮桥、航空母舰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通过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课下通过制作活动进一步了解浮与沉的原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感知体会浮力的存在及方向,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具准备:
水槽、乒乓球、气球等。分组实验材料:木块、气球、水槽、橡皮筋、直尺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它们在水中是浮的还是沉的
师:瞧,带来的这些物品,它们在水中是浮的?还是沉的?
师:谁说说你的猜测
(生说猜测)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是否正确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方案是什么?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实验注意事项。
师:温馨提示......学生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单单一,全班交流。
活动二:感受水的浮力和方向
师:瞧,把气球在水中是浮的,把气球放在水槽中,用手慢慢往下按,注意感受一下手有什么感觉,手中是什么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学生流实验感交受。
师:是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托起的力,回顾刚才的感受到的这种力量,它是向哪个方向托起的
生 1:向上的
生 2:竖直向上
生 3:?
师:是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
师:借助乒乓球再次感受这种力量是竖直向上的。
师: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正是因为水的浮力,一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活动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师: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呢?生猜测你能根据图片中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探究单
二。小组汇报展示。
师:实验注意事项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全班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我们的到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师:也就是说,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受到水的浮力而浮在水面上的事物?
生 1:轮船
生 2:竹筏
生 3:图片播放。
拓展活动
师:演示、可塑橡皮浮在水面、浮沉子。
《浮和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三个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前两个活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第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时,学生探究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给学生引导,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去探究。但是在本节课由于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有点多,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对于有些实验做的不够成功,但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重新操作的机会。另外这节课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器材的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实验器材(比如乒乓球乱跑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这节课在学生实验环节应该注重提高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回顾整堂课,教师的语言太过于琐碎,没有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时间。教师的评价太过于单一,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几乎没有出现,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