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21:36:04

文档简介

杯酒释兵权剧本
第一幕
时间:宋朝初期
地点:寝宫
人物:宋太祖、赵普、公公、宫女
(旁白)赵匡胤用计夺得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自称是宋太祖,此时的他正在睡觉,这时候公公来了。
公公:皇上,请更衣。
宋太祖:(揉揉眼睛)哦。
(旁白)等宋太祖穿完衣服后。
公公:皇上,赵普求见。
宋太祖:见。
……
宋太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几十年来,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大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说得好。
赵普: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亏得你提醒一下。
赵普:那臣先告退。
(旁白)等赵普走了以后,宋太祖开始忧郁起来。
宋太祖:(转来转去)对了。
公公:皇上,您想到什么了
宋太祖:(拍了一下公公的肩膀)对了,我的早餐牛腩面在哪?
公公:我这就去。
第二幕
时间:宋朝初期
地点:便殿
人物:宋太祖)、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
(旁白)过了几天,宋太祖在便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几位结拜兄弟喝酒。在宴会上,宋太祖一直摆着‘哭脸’,石守信等觉得很奇怪。
张令铎说:陛下,如今是天下太平,您为何还愁眉苦脸呢?
宋太祖知道他们觉察到了,假惺惺的笑了起来,说:没事,兄弟,来,干。
齐声说:干/喝。
(旁白)酒宴气氛开始融洽起来,逐渐地达到高潮。大家开始醉了,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宫女退下。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
宋太祖: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旁白)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
石守信:陛下,您现在还顾虑什么呢?
宋太祖: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旁白)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
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担保你们的手下无异心,如果他们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旁白)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
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王审琦: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
  (旁白)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共29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2.北宋的统一
宋太祖、宋太宗
960年—979年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时间:
人物:
统一方针: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
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1.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
2.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3.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1)集中军权
解除高级将领兵权
分割禁军统领权
设立枢密院
实行更戍法
充实禁军力量,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政策
影 响:
可以防止武将专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军事基础,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军队开支日益膨胀,守内虚外造成边防力量削弱。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人数(单位:万)
北宋禁军激增
(2)集中行政权
中 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设枢密使——军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 方
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三岁一易”
影 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但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北宋官僚

铜钱
金银
禄米


官多奉高
(3)集中财政权
——设转运使
影 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作用: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项目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北宋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 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材料展示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的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宋太宗
(2)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弊端)。
(3)启发:鉴于此,你认为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仍然存在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3.作 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一.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探究点: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目的:
内忧: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农民起义。
外患:边疆战事屡战屡败,契丹和党项族侵扰。
3、措施: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宋神宗



探究点:王安石变法
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4、结果:
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探究点:王安石变法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5、影响:
课堂小结

北宋的政治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定都东京(开封)。
建立
强化集权
(1)政治:①削弱相权;②地方官一律用文官;③设立转运使。
(2)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③定期换防。
(3)科举:文举兴盛,武举废弛。
(1)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2)弊: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重文轻武。
(3)北宋出现财政和统治危机,为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结果不理想)
结果
随堂训练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A
2.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
随堂训练
8.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随堂训练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1111年)》,教师简略地介绍,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
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项目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教师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多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的时代
1.史料解读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据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天变不足惧,人言不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永恒的光辉。
教师: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下你的看法?
学生甲回答:措施: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政治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经济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收归中央。
学生乙回答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
教师总结: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实行一职多官,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形成冗官;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形成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形成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看课本学生归纳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
背景:内忧: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农民起义。外患:契丹和党项族的侵扰。
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政治危机。
内容:见课本表格
影响: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