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知识回顾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动因和条件;过程
其他航路的开辟:原因;过程;意义
发现世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4—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发现的时代”
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
发现人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 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17世纪初)
宗教改革
(16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近代科学兴起
(16-17世纪)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517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课程标准
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内容
难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难点
13—15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
文艺复兴
历史解释: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一、文艺复兴
(一)、兴起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根本原因)
②文化:丰厚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并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思想文化,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积极支持。 (物质保障)
史料:中世纪教会以上帝的代理自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服从,教会说的一切就等于上帝说的一切,服从上帝就体现为服从教会。……教会统治了人的思想,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禁欲主义,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基督教教义含有明显反商意识,也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物质追求。
④政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史料六:从1347~1353年,“黑死病” 大规模暴发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死亡人口超过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与基督教禁欲主张的矛盾。
——裴世东:《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影响的历史分析》
⑤直接原因:黑死病流行,人们对宗教信仰进行反思与怀疑(社会心理)
⑥技术因素:印刷术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必要条件。
文艺复兴——实质
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实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原因:
(1)天主教会垄断文化,势力强大;
(2)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
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和迷信
主张安于现状
文艺复兴内容归纳 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崇尚冒险和进取
自由平等
时间 国别、领域 人物 代表作
14世纪 兴起 “文学三杰” 薄伽丘 《十日谈》
但丁 《神曲》
意大利 彼特拉克 《歌集》
15世纪 “美术三杰” 达 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全盛 意大利 米开朗其罗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16世纪 扩展 戏剧 英国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李尔王》
(三).主要代表及成就
但丁(1265——1321年)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神曲》书籍
《神曲》描写了但丁本人在梦境中游历三界(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过程。他在梦幻游历中遇到各类古今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对话和评价,抨击了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例如,但丁把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安排在九层地狱的第八层,在一个火窟中永远受烈火的煎熬。
彼特拉克(1304—1374)
意大利诗人,十四行诗首创者,出生于佛罗伦萨,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最重要的作品抒情诗集《歌集》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诗人把劳拉写成美的化身,显示了爱情的崇高和圣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
彼特拉克
薄伽丘(1313—1375 )出生于佛罗伦萨富商家庭,其代表作是《十日谈》,小说描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达芬奇,其在多个领域均有杰出的成就,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总体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包括基督降生,基督受难等内容。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虽然也多为宗教题材,但是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画家的艺术观念。从绘画技术上,开始研究古希腊艺术.科学也有发展. 即使是宗教题材.但是画面都是平凡人的生活. 更具"人"的生活气息,画面与中世纪时期相比 更具朝气。
艺术三杰的相关作品
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
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15世纪---“美术三杰”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圣母》
中世纪《圣母子》
呆板僵硬
展现人物内心
雕塑:《安东尼·奥索》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
神情呆滞,一脸愁容,一幅受苦、受难的样子。
色彩丰富、形象生动, 表达人的真实感情。
米开朗琪罗《大卫》既不是趾高气扬的胜利者,也不是耀武扬威、冷酷好斗的黩武主义者。而是不得不为生存而战的普通人。
——《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英雄主义》
目光坚毅 人的意志
青筋暴起 人的力量
武器精巧 人的智慧
坚毅、自信、勇敢、刚健有力、写实、科学、理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剧作家和诗人。他从事创作20多年,写出37个剧本和150多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等多种题材,有“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如图),四大悲剧的诞生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的剧作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不仅在欧洲文坛上享有最高声誉,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1)人文主义集中在人文学科领域,推崇古典文化。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从侧面揭露出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四).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1)积极影响:
①思想方面,它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性,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有力地推动和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也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产生了近代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
③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④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五).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
2.消极影响:
(1)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3)没有完全否定王权、教权、没有合理的改变现实社会的方案
小 结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大师的人文主义者思想诉求,使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已经提上日程,水到渠成地为信仰领域的革命、新科学的诞生和理性哲学鸣锣开道;
欧洲近代人文主义是时代需求和历史发展影响的结果,理解和尊重欧洲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贰
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
一世纪诞生
1054年第一次分裂
天主教(西派)
东正教(东派)
16世纪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
新 教
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派
宗教改革——背景
(2)经济: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根本原因)
(1)思想: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3)主要原因:德国政治分裂,罗马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
(4)欧洲王权的强化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支持。
(5)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材料一:推销赎罪券的教士们鼓吹,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一切惩罚,并且得救,便陷入了谬误……他们鼓吹的仅仅是人的主张,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因行称义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教皇在德意志兜卖赎罪券
二、宗教改革
标志: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 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的场景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1507年成为教士,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曾于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的观点
重视现实
以人为本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文艺复兴把人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宗教改革把人从教会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信仰得救
◎阅读圣经
人文主义: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教徒
上帝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上帝
直接对话
概念辨析:“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
实质是加强教会的绝对权威
实质是否定教会的绝对权威
①思想核心“因信称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反对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和权威,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③简化宗教仪式和建立廉洁教会——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意识激发
⑤“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宗教改革——主张
教会: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路德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上帝
特别提示 “因信称义”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一方面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尊重个人对信仰的理解,表达了对人的尊重。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新教
路德派(德意志)、加尔文派(瑞士)、英国的国教
欧洲宗教改革新教与基督教的分裂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加尔文与日内瓦掀起改革运动,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建立英国国教
★加尔文(瑞士):
(1)改革主张:
①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盲从,坚持《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核心: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A、即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人的行为无法改变,祈祷并无意义;B、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④主张奋斗精神(发财致富),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即: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2)影响: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和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6世纪)
(1)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2)内容:
①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3)结果: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
1.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影响:
(1)思想上:否定了天主教权威,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政治上 :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经济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文化上: 促进了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5)宗教上: 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
(6)局限性:借助宗教形式,强化了宗教信仰,未彻底与封建王权决裂
[概念比较]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及其宗教思想,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叛;
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2、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
(2)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科学革命兴起背景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
1、时间:16—17,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人物 成就 备注
哥白尼 (波兰) 提出“日心说” 成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1543年《天体运行论》
牛顿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 成就:确立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布鲁诺 (意大利) 坚定维护“日心说” 结果:被罗马教廷宣称为“异教徒”,1600年烧死于罗马
伽利略 (意大利) 利用天文观测证实“日心说” 1633年结果: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二)、主要成就:
将实验和观察引入科学研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热学: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数学: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
光学: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组成的;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
牛顿:近代科学创始人
数学: 笛卡尔, 他把代数方程和几何学的曲线、
曲面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磁学: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于1785年确立了静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之后,又对磁极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后
证明:同样的定律也适用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经典磁学理论。
解剖学: 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著作《人体的构造》,
1543年出版。在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顺序描述人体的
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自然形态和分布等。意味着近代
人体解剖学的诞生,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其他他科学发现
伏尔泰的《牛顿哲学原理》1783版封面
①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②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④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和社会进步。
③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让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特点:
(三).近代科学建立的意义: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2)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伽利略)、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3)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小 结
资产阶级通过近代科学的兴起彻底摧毁了教廷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而近代科学的兴起也为启蒙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启蒙运动是14世纪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和渐进的必然结果,发展和继承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三、仰望耀眼星空——科学革命
四、启蒙运动
(一).兴起背景
史料一: 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根本原因)
史料二:“宗教改革”后,旧教和新教的斗争厮杀甚至战争,在各个国家都有,特别在法国尤其严重。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神学还占据着相当的地位。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史料三: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逻辑延伸,或说是它们不可缺少、也不可避免的“续篇”。 … …在引起笛卡尔以来真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了自觉地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神学羁绊、积累的必然结果。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史料四: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一部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宇宙,也支配了最小的物质。 … … 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及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③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启 蒙 运 动(17-18C)
启蒙的含义:“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18世纪后期
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
英国出现早
期启蒙思想
17世纪
18世纪
法国成为启蒙
运动的中心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休谟(英)
亚当·斯密(英)
康德(德)
洛克(英)
(1)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霍布斯、洛克等
(2)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英国的亚当.斯密,德国的康德
四、启蒙运动
2、兴起和发展
四、启蒙运动
理性的含义: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理性是人认识、理解、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延伸和发展。(人性——人权)
4.理性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二).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
具体主张:1.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2.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3.反对、抨击封建专制和教会(反对王权、教权、特权)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 要 主 张
兴起 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提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
洛克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三权分立)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
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问题: 伏尔泰所构建的未来的理性王国是什么样子的 有何进步意义
伏尔泰
孟德斯鸠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起了进步作用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问题:为防止少数人滥用权力,理想中的国家权力构成是怎样的
分权制衡思想
卢梭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问题:概括材料中卢梭的思想是什么?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时期 国家 代表 人物 主 要 主 张
各 自 主 张
高潮 18世纪 法国 孟德 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君主立宪制
伏尔泰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批判天主教会;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民主共和制
进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2)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
②伏尔泰
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天赋人权,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
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伏尔泰
(2)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
③卢梭
卢 梭
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社会契约论》:因为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 要 主 张
各 自 主 张
扩张 18世纪后期 英国 亚当 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 康德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尊重他人)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要自由也要自律);君主立宪制
【英国】亚当·斯密
(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认为劳动是财富源泉和衡量价值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康 德
——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3)欧洲其他国家的启蒙思想家
②德国:康德
康德认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主权在民;自由也要自律。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人非工具”,对理性做了哲学探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4)精神财富:追求的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永恒价值
“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美国《1787年宪法》
(1)思想解放: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为资本主义制度规划理性蓝图)
(3)世界影响: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比如中国,同时也影响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
——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四)启蒙运动的意义
(2)欧美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深化理解: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小 结
资产阶级反对王权,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主张,以打破世俗王权对资产阶级的打压。同时,启蒙运动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由欧洲走向全世界,照亮全球。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课堂总结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
概况:概念、实质、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背景:根本原因、文化基础、其他原因(地理条件、中坚力量、社会原因)
主要成就
意义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后期代表:莎士比亚
背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
德意志宗教改革:序幕、主张、结果
宗教改革的深入扩展:瑞士加尔文、英国国教
意义
背景、概况
主要成就:天文学(哥白尼)、物理学(牛顿)、其他领域
意义
概况:概念、精神内核(理性主义)
背景
进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意义
兴起与发展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欧洲其他国家的启蒙思想家:英国: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德国:康德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 要 主 张 各 自 主 张 核 心 思 想
兴起 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提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
洛克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高潮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君主立宪制 伏尔泰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批判天主教会;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民主共和制 扩张 18世纪后期 英国 休谟 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 提出了经验论、不可知论、温和的怀疑论、因果学说 亚当 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 康德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尊重他人)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要自由也要自律);君主立宪制 北美 托马斯 潘恩 在《常识》中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被誉为“美国体制之父” ①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②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③反对、抨击封建专制和教会(反对王权、教权、特权)
④对未来社会提出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基本政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
中世纪
17世纪
复兴
本课小结(一):近代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演变曲线图
16世纪
压制
进一步发展
18世纪
追求现实幸福
(文艺复兴)
追求政治自由
(启蒙运动)
14世纪
追求信仰自由
(宗教改革)
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
宗教改革 ——信仰自由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科学革命 ——科学探究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名称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 解放人性, 冲击封建秩序 信仰自由,打击天主教会权威,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科学思维 理性主义,思想自由,
革命思想武器,
民主原则,立法规范
原因 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一步步壮大。 作用 思想: 一步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认识; 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是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思想武器。 经济: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本课小结(二):近代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内容对比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中心 意大利 德国 法国
批判对象 教会神学体系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
形式 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抛弃宗教外衣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信仰至上)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宗教 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美术等
影响 出现文艺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产生自然科学,促进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出现思想解放,产生新教派、民主宗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出现思想解放、为革命做动员,政治构思、促进科技进步、影响世界
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本课小结(三): 14—18世纪欧洲有哪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特点?
事件 特 点
文艺复兴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 以神学异端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进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同: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根因——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影响——都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