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石潭记》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小石潭记》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2:22: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2张PPT)
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3.激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 学 目 标
4.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新课导入
千山万径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
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今天,让我们走进位于湖南永州的一处小石潭,体会当年柳宗元寄托在山水之间的那份情感。
新课导入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作者简介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作家作品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写作背景
“唐宋八大家”与“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家作品
1.重点字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幽邃( )
huáng
liè
chí
kān

chù
suì

qiǎo

基础梳理
2.一词多义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基础梳理
2.一词多义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基础梳理
2.一词多义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介词,因为。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基础梳理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基础梳理
3.词类活用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基础梳理
3.词类活用
近岸
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下见小潭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基础梳理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如鸣珮环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基础梳理
4.文言句式
省略句
斗折蛇行
坐潭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可补充为“(我)坐(于)潭上”。
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基础梳理
5.成语积累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基础梳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竹林
听见
使…鸣叫
喜欢
开辟
名作状,在下面
特别
水声
砍伐
清凉
整体感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 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着、缠绕着、连结着,摇动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完整的
作为
靠近
翻出

小岛
不平的岩石
覆盖
露出
水中高地
缠绕
长短高低不齐
随风飘荡
整体感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大约
左右
好像
在空中
依靠
散布
呆呆地
忽然
向下
直透
轻快敏捷
好像
逗乐
整体感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表修饰
名作状,像北斗星
弯曲
名作状,像蛇一样
爬行
它的
源头
名作状,像犬牙一样
相互交错
整体感知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环绕包围
寂静空旷
使…凄凉
心情
使…寒冷
因为
过于冷清
能够
忧伤的样子
幽静深远
停留
于是
表顺承
离开
整体感知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一起游玩
我的
跟随
表并列
年轻人

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
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
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整体感知
2.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同游者
游览顺序
整体感知
3.以题解文——小
“下见小潭”
直接点明潭小
“全石以为底”
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而且是浑然天成。根据这种客观情况可以推断出石潭面积很小。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一潭水里的游鱼总共只有一百来条,而且根据自然常识,溪涧山谷中的鱼一般都是小鱼,可以推断石潭很小。
整体感知
3.以题解文——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溪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说明小溪不仅曲折,还狭窄,故而会流速慢,流量小,进而可以推断小溪形成的石潭面积小。
“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因其小,声才不致如鸣洪钟,因其小,才易藏于林间而不被发现。
整体感知
4.以题解文——石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的石。
“全石以为底”,罕见之至。
“卷石底以出”,造型奇特。
整体感知
5.以题解文——潭

潭水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用一个字来形容。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正面描写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整体感知
6.以题解文——记
游记
“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潭西南而望”
移步换景
定点观景
“坐潭上”
整体感知
讨论 探究
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中“全石以为底”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合作探究
2.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 “闻”“伐”“见”几个动词有何作用?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合作探究
3.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一、表明了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竞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的游兴之盛;
二、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从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合作探究
4.作者对潭中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进行描写有何深意?
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此时的恰恰相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合作探究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有何寓意?
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潭的源头,渺茫和遥远。
合作探究
6.“凄神寒骨,悄枪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合作探究
品味 感情
合作探究
1.小石潭中的风姿,也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划出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①心情变化:先乐后悲。
②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合作探究
2.你能找出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描写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境空旷、凄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句,强化了环境空旷、凄清的特点,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说“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合作探究
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语速缓慢,声音低沉,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己任。弱冠之年(20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希望推行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不料革新失败。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33岁。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改革同僚王伍也被贬谪,后因病都郁而死;王叔文先是被贬谪,第二年又被赐死。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整整十年,他谪居永州,内心凄凉而孤独。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被贬期间,柳宗元年近70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而柳宗元因“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即因为是“戴罪”之身,不能为母守孝。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内心的忧郁、无奈、悲苦又是何其复杂!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吴武陵也是被贬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吴武陵是进士出身,得罪权贵后被流放永州,和柳宗元交往密切,龚古是柳宗元的好友,同他一起被贬到永州,宗玄是他的堂弟,和他感情深厚,柳宗元被贬后,他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突然由乐转悲,难道只因为后文所写的环境太凄凉了吗?
放弃家业,陪他一同前往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是他的亲外甥,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
背景导入
合作探究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触景生情
暗合心境
寒 清
环境(初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内心(被贬)
合作探究
4.作者的“悲”包含了哪些内容?
①所望眼前凄凉之景,悲上心头的悲;
②失意被贬,孤独、无助的悲;
③想摆脱不幸遭遇而又摆脱不了的悲;
④理想破灭,失意痛苦,看不到前途与光亮的悲;
⑤怀才不遇,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却无法实现的悲……
合作探究
5.如何理解文章前面为什么要写 “乐”呢?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乐只是悲的表象
合作探究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竞劳累,在四十七岁死去。”
同学们从材料中又读出了什么?
合作探究
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
合作探究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凄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幽凄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课堂小结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一百二十步(位置),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雅(特点),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好去处(优势)。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名人效应)。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1.如果你是导游?怎样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呢?
拓展延伸
例如:我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感觉在这里静静的听水声,也是很美的。
2.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设计一个网红打卡停留点。
我设计一个 (名字)
依据是 。
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特写镜头
潭上溪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快乐
凄苦
环境清幽
孤寂凄苦
发现:闻声 伐道
全貌: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