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2: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伏笔与照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合情节设置技巧
难点名称 学习本文情节上的精心布局,掌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已经有阅读,并对课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了内容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文本中寻找资源,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中的伏笔与照应及其作用。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阅读水平不高,阅读量少,平时小说训练不多。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问题探究,掌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导入 1、《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教师分析:让我们来看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当其他孩子丢下悬崖中央的“我”离开时,作者看似随意地写到:“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接着继续描写“我”的恐惧,当后文写到父亲打着手电和杰利一起来找“我”,“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杰利叫来了父亲!“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这句话就是作者为后文埋伏的一条线索,它暗示了后文情节的出现,我们就叫它“伏笔”,后面的情节就是对它的“照应”。 2、什么是“伏笔”“照应”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下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课堂探究 (一)知识回顾 我们已梳理了课文的情节,并分别概括了课文十二个段落的内容: 1沧州遇旧、2酒店密谋、3小儿生疑、4询问实情、5买刀寻敌、6重派差使、7草厅交割、8身寒沽酒、9路遇古庙、10古庙借宿、11偶听真相、12雪夜复仇。 这十二情节是如何巧妙串联在一起的呢?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本篇课文在情节结构上一大特点: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 (二)寻找伏笔 本文在情节叙述上多处使用了伏笔,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仔细体会作者的这些伏笔有什么妙处? 文章照安排的伏笔更是多达11处,整个行文可谓针脚绵密,滴水不漏。教师引导学生找找,分析它的作用。 1、开头介绍林李关系与李小二知恩图报的伏笔照应 小说开头记叙了林冲发配沧州后遇到李小二,并得到李小二帮助的情节。作者用补叙的手法交代了李小二和林冲当年的关系,补写他们昔日的交情,意在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得李小二发现陆谦等人要加害林冲时为林冲通风报信的情节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使得情节的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与前文形成了呼应。 2、酒店密谋与山神庙得知原委的伏笔照应 东京口音的一个军官“闪将”进来,一个走卒相继“闪入”,着李小二“客人”到来,只管上酒上菜“不必要问”,此为一疑;请的客人是牢城营里的官营和差拨,酒过数杯,只见那人说“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此为二疑;已引起李小二的警觉;后来差拨口里吶出“高太尉”三个字,着实让李小二吃惊,便让老婆去阁子背后听了一个时辰。四个人交头接耳、言语不清,却听到差拨说“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的性命”此为三疑;“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官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如此鬼鬼祟祟,做贼心虚,此为四疑。这些伏笔,在林冲山神庙听三人一番谈话后,疑团顿解,酒店密谋真相大白。 3、林冲“买刀”寻敌、随身的花枪与“取刀”杀敌的伏笔照应 林冲得知陆虞侯跑到沧州来陷害自己时,他顿时怒火中烧,跑到街上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并拿着尖刀寻敌几日而未果。但尖刀的作用至此并未结束,此后又多次出现。林冲前去看管草料场时,“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此处一笔带过,为后文林冲讨杀凶手提供了工具。这把尖刀,让林冲杀凶手显得酣畅淋漓,让凶手得到了剖心割头的报应。 林冲去看护草料场时,身上带着解腕尖刀, 同时还带着一条花枪。然后就枪不离手,后面屡次提到花枪,似乎毫不经意,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设下的伏笔,与高潮部分形成照应。林冲以一敌三时,花枪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林冲进行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也让林冲的性格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蛻变,由先前安分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草民,变成了一个嫉恶如仇,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的横行江湖的英雄,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4、林冲沽酒前盖火炭与草料场失火的伏笔照应 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足见其做事缜密细心。等他回到草料场,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摸火种”不仅表明他的谨慎,而且暗示后文草料场大伙并非因林冲疏忽而起,皆因陆谦等人有意为之。林冲山神庙前听原委,使情节发展水到渠成。这把大火让真相大白,烧掉了林冲的幻想,烧掉了林冲的温柔富贵梦,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火,使他彻底清醒了,完成了由“忍——逼——反”的性格转变。 5、“酒葫芦不离身”与“被与葫芦都不要了”的伏笔照应 葫芦出自老军之口,由老军引出买酒地点,为林冲外出买酒埋下伏笔。买酒时, 酒店主人认出葫芦,虽然已经易主,但店主的热情让林冲在酒店里多呆了一些时间,所以他躲过了草厅被雪压倒的瞬间。躲过了天灾,但躲不过小人的陷害,喝了足够的酒,为他借着酒劲杀人做了铺垫。等到杀了仇人,吃完冷酒,丢了葫芦,葫芦这个小物件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葫芦是林冲打酒的工具,地冻天寒之夜,林冲用花枪挑着它去打酒,使得林冲发现陆谦的阴谋变得顺理成章。葫芦也是喝酒的工具,为他杀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6、林冲山神庙掇将大石头靠了门与陆虞侯三人用手推不开门的伏笔与照应 林冲因草料场无法安身,就“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往那庙里来。”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和陆谦等人“用手推 门,却被石头靠着了 ”形成照应,他们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 话,正好被庙内的林冲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积聚已久的仇恨终于爆发,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若无“大石头”这一伏笔照应,故事断不会如此精彩曲折,引人入胜。 7、山神庙若隐若现的伏笔照应 文章围绕山神庙的相关情节是:(草料场)雪大驱寒——(向东)山神庙——市井(沽酒)——(向西)山神庙——草料场(草厅崩塌)——(向东)山神庙——听原委(明真相)——怒杀仇敌——逼上梁山。若无山神庙,林冲无处安身;若陆虞侯三人不到此处,林冲无法得知原委,也无法揭露高俅陆虞侯等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卑鄙、狠毒和罪恶。山神庙前手刃仇敌,是事故的高潮,也是“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深化。 三、小结伏笔的作用 ①内容上,小说伏笔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 ②结构上:含蓄交代故事情节,使情节结构前后呼应,更加严谨,使小说情节发展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布置作业 学生把本文剩下没找出来的伏笔继续找出来,并思考它的作用
小结 契诃夫讲剧本创作时有一句话:“你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写墙上挂着一把枪的话,那么你在后边一定要放枪,要不你这把枪就不必挂在这儿。”这话也同样可以用来谈小说,可以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开头所挂的每一把“枪”都不是多余的,也因此有了行文的严谨之美。细细品味,该文处处有伏笔,时时有照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可谓匠心独用,妙笔生花,精彩传神。伏笔与照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施耐庵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