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 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军事上①②③、政治上(中央、地方)、经济上
3.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①②?
4. 北宋改革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影响①②③?
5. 如何评价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消极)
温故知新
1
辽与北宋的和战
契丹族与党项族
2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目标
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重点)
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难点)
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
独学+展示
1、辽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
2、西夏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
3、辽与北宋的议和在位的皇帝、宰相是?
4、“澶渊之盟”的内容(①②)影响?
5、宋与西夏议和的内容(①②)?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族
党项族
知识精讲
政权名称: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1、契丹的建立
知识精讲
政权名称: 契丹/辽
时 间: 10世纪初
民 族: 契丹族
建 立 者: 耶律阿保机
都 城: 上京临潢府
1、契丹的建立
知识精讲
政权名称: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2、西夏的建立
知识精讲
政权名称: 西夏
时 间: 11世纪初
民 族: 党项族
建 立 者: 元昊
都 城: 兴庆府
2、西夏的建立
知识精讲
3、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
契丹族
党项族
政权建立前
隋唐时期,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有了农耕、纺织、冶炼,房屋、城邑。
政权建立后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精讲
时期 战?和?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和
互通使节
和
从进攻到防御
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战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战
1、北宋与辽战、和的史实。
知识精讲
时 间:宋真宗时期
双 方:辽pk北宋
重要人物:寇准
结 果:宋军打退辽军。
2、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知识精讲
3、澶渊之盟
材料: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送每年给辽国银两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和议”指什么
和议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回答,这次和议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知识精讲
“澶渊之盟”
①约为兄弟之国,②宋朝给辽岁币。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进贡。”
材料二:宋代名相富弼却认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的的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1)材料中两位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议和的?
富弼认为议和使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黄仁宇认为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4.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但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经过讨价还价、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1)分析宋夏和议的原因?
(2)找到宋夏和议的内容?
(3)这次议和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连年战争双方损耗很大;②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群学+展示
思考:谈谈你对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
战
和
探究思考
①有和有战,和是主流;
②他们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③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课堂小结
1.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政权 建立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辽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契丹族
960年
党项族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开封
2.宋辽之间:澶渊之盟
3.宋夏之间:议和
当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