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09: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安排 课时 授课班级 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程标准】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突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新课 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请同学们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和概括一下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分别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那么,到了1950年,我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1950年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具体情况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况。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这就意味着地主占有的土地远远高于贫雇农占有的土地。我们的课本中提到,地主人均占有的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占有的土地非常的少,根本无法维持生存。怎么办呢?他们要么去城市打工,但是更多的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乡土社会,留在农村,以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而地主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生活得更好,往往收取高额的地租剥削压榨农民。更何况在近代中国社会战争不断,税收沉重,地主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只能把生存的压力更多地转移到农民身上,所以近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是及其艰难的。1965年10月,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在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现刘氏庄园博物馆)创作完成。这组由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成的泥塑群像,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极为强烈的教育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雕像。(让学生描述这些雕像展现的内容,老师加以补充说明。) 提问: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呢?——封建土地所有制。(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地主占有土地,指出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再让学生观察地主和农民的家图片对比,请学生各抒己见:你有何感受?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你怎么办?感觉地主和农民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希望也当地主,获得土地,过上好生活。(指出一个农民要变成一个地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积累大量的财富,多生儿子,买地种地,还需要年景好,社会和平,多年努力等等条件,并非易事。)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去城市打工;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等等回答。 这里要给学生解释什么是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而恰好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为了稳定后方,也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打好抗美援朝战争,中央人民政府在同一时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改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具体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播放土地改革视频文件)在这一段视频文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何给毛主席划分成分。毛主席家最后划分的成分是什么?——富农。指出这次土地改革与以往政策不同的地方在于保护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引导学生看课本14页相关史事。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通过图片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1)斗地主;(2)没收地主财产;(3)农民分得土地和财产,地主变为农民。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做练习题,过渡到土地改革的意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内容),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意义通过三段材料来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复兴之路》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由此指出土地改革的性质: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对过去: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对国家: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土地改革的回忆实录,认识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全面看问题。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背景解放前中共已经领导过多次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二、原因 1、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和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做准备(目的)三、过程 1、时间:1950—1952 2、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略 4、特点: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四、意义
1、性质: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2、对过去:3、对农民: 4、对国家:
教学反 思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