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5: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
2.思维发展与品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叙述思路;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有机融合的写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叙述思路;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有机融合的写法。
一、故事对比,激发兴趣
二、预习展示,学科融合拓展研习
三、新闻特征,分析写法
四、精读课文,艺术赏析
五、内容拓展
一、故事对比,激发兴趣
1997年6月30日午夜,石家庄红旗大街,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105阶梯教室,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英国的米字旗降下来了,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从此,英国人结束了对香港的政权,中国人拥有了对它的主权。香港,这座被殖民统治155年的殖民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一次屈辱历史的结束,这是中国强大的有力展示,我们作为大一的学生,群情激昂,拥抱而泣。25年之后,2021年9月8日,我和我的学生们的你们,一起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你会有什么感受?
二、预习展示,学科融合拓展研习
1.字词检测:
接载 旗帜 旗杆 树丛 停泊 紫荆花 世人瞩目 冉冉
2. 新闻价值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4.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梳理文脉、赏鉴写法
1.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学生找到导语,齐声朗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为什么?(复习导语相关知识)
2.情概括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内容。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3.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本文有哪些事实?本文有背景吗?请划出,并且体味其特殊特殊效果。
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有机融合的写法。
现实场景:“不列颠尼亚”号在夜然中离开香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举行象征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历史背景: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2)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4)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效果: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今昔对照,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对殖民统治的讽刺;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四、精读课文,艺术赏析
1.赏析标题
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同样很别致,有内涵,请赏析题目的表达效果。
(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不再相见的强烈情感。
(2)借代,用“不列颠尼亚”轮船指代乘坐的英国人,进而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双关,表面含义是指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别了”,语气委婉,诙谐幽默中,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带有中国人的喜悦。
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标题是《别了,我的太阳》(《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请你赏析题目。
(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阴阳相隔的悲痛情绪。
(2)借代,用“我的太阳”著名曲段指代艺术大师,形象生动。
(3)双关,表面含义是和一首著名曲段告别,深层含义是和著名大师的告别,对大师艺术的高度称赞。
(4)“别了”,将悲痛情感在人们心中委婉表达。
2.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3)衬托殖民者心情;(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3.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政权正式交接;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五、课外拓展
1.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 重温香港加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
3. 对比阅读报道这一历史时刻的新闻,品味本文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