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下9.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三角形的边》是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线段和角,同时又为我们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判定和四边形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我们学习数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学生在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所以,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角,三角形的边以及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掌握围成三角形的边的条件,给出三角形的三条边能够判别出来。
3.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判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角,三角形的边以及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围成三角形的边的条件。
难点: 通过一些数据判定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周长的计算。
教法和学法分析
1. 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知道,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我将以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从导入,出示引导题 ,尝试解答 ,结合叙述理解新知,巩固练习 等方面来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教学目标在多媒体上呈现让同学大声的去朗读,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其次给谈们五分钟时间自主学习课本第100-101页 观察与思考、大家谈谈的内容,了解:
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4、三角形的两种分类方法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尝试回答上面的五个问题。
活动二:尝试练习(5分钟)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如图是用三根细棍组成的图形, 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图形是( )
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 请聪明的你用符号表示出来这些三角形;
3.小组交流讨论
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____个三角形;
(2)、∠1是哪个三角形的角?
(3)、以CE为一条边的三角形有几个?分别是?
三角形的分类(提问学生尝试总结)
活动三探究学习
如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
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路线1:由点B到点C
路线2:由点B到点A,再由点A到点C。(引导学生)
师:问题:这两条路线一样长吗?为什么?
生: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AB+AC>BC
结论: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教师)
(1)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为什么?)
尝试练习二
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8,4 不能
(2) 2,5,6 能
(3) 5,6,10 能
(4) 3,5,8 不能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小组交流)
只要选取两条较短的线段,求出和再与最长的线段比较 ,和较大,则可以;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教师给出方法)
六、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八、板书设计
一.1.三角形的概念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及运用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2.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3用符号表示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分类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九、当堂训练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在△ABC中,∠A=∠B=∠C,则此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 )毛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A.5㎝ B.10㎝ C.15㎝ D.12㎝
三角形两边为3和2,则最长边的范围是 ( )
A.大于1且小于5 B.大于2且小于5
C.大于3且小于5 D.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2cm B.3cm C.4cm D.5cm
以长为3㎝,5㎝,7㎝,10㎝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7cm, 它的周长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