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7: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感 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故都”二字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故都”又有怀念、眷恋之意。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内容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字达夫。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
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 月,
发 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
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
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主要散文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
写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听录音朗读课文,分析文本
思考题:
1.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2.作者描写了哪些随处可见的平常事物来品味故都的秋的呢?
3段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
清、静、悲凉
4段槐树,
5段秋蝉
6-10段秋雨,
11段果树
朗读3—11段,解决两个问题
1.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请大家随着朗读声一同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
观:(秋色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青天下的驯鸽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果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听:(秋声 )
驯鸽飞声、落蕊轻扫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反衬出故都的“静”
品:(秋味 )
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听着家家户户的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思考题:故都的秋可选取的景物很多,可是作者很少提及,这是为什么?
表现的是深沉的故都情结,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与他的心情相合
本文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
秋色
秋声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鸽飞声
蝉声
风雨声
问答声


悲凉
(秋味)
故都情节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本课小结:
文贵创新,我们写每一篇文章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咏秋佳作望而生畏时,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角度,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篇章。因此,我们在写写景抒情散文时,也应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课后作业
1、请你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
2、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的选择,春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讲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