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第二课时 课件(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第二课时 课件(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8: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二课时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学习活动一:认知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尊严,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小组合作交流
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学习活动二:探究主题
“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玛丝洛娃虽然遭受了厄运,但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重燃希望,最终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婚,相比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进一步的“复活”。
“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什么样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沦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雷雨》中的周朴园有什么异同?试比较一下。
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三:文学形象比较
1、都是上层人物。一个是贵族有土地,一个是资本家。
2、都有较高的素养。聂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周读过西方经济学。
3、都曾有纯洁的爱情,都造成了女性的悲剧。
4、都经历过“悔过”这一心路历程。
相同:
1、人物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聂赫留朵夫是土地私有制下的贵族,周朴园是封建社会中的资本家。
2、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不同。聂赫留朵夫接受的是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周朴园接受的儒家正统的道德思想。
3、“人性”比重不同。聂赫留朵夫是“忏悔”,周朴园是“疚悔”。
4、最后的结局不同。聂赫留朵夫走向精神的“复活”,周朴园走向人性的丧失。
不同:
复活(节选)
情节
人物
主旨
探监
相认
赎罪
聂赫留朵夫
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改、思想深华、灵魂复活。
玛丝洛娃
丧失了尊严、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
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
的揭露和批判;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课堂小结
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同桌之间分饰角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人物形象及主旨。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