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伞下的城市
应朝
教学目标:
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
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能比较阅读《地球妈妈给我的信》等文章。
教学难点:
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问题。
教学准备:
收集阅读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课题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相信吗?
板书:巨伞下的城市
1想象这把巨伞会是怎样的。
2交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究欲望。
二、研读讨论巨伞给城市的利弊
1在美国的威努斯基小城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2作者是怎样把巨伞的构造说明清楚的?
3这顶巨伞给城市带来的是什么呢?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明清楚的?
4那么巨伞到底好不好?
5归纳:人类具有创造的伟力,但也应尽可能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
1阅读3、4小节,了解巨伞的构造。
2画一幅巨伞图,体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阅读4、5小节,了解巨伞给人们带来的利弊。体会比较的说明方法。
4小组讨论:运用科学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
5交流。
在了解巨伞的构造及利弊后,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具有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拓展阅读,自选探究小课题
1推荐阅读篇目。
2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1自主阅读《地球妈妈给我的信》、《能长草的混凝土》、《黏和伤口的“万能胶”》。
2确立研究小课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体会科技给人类的利弊。
教后感:
语文学习中的学科缜合
“二期”课改特色之一是体现学科的缜合,于是出现了《新综合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所未有的学科。但我认为学科缜合的另一层意思是在以前人们观念中的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在语文教学中,人们使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就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缜合。在二期新教材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要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缜合,语文教师必须肯钻研教材,肯动脑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肯善于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屋内旅行记》中就涉及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而本课中有一句话“3600万平方米的小城”,那“3600万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是怎样一个概念?我就先请教数学老师,估算出这样一个圆的半径,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做这个计算题时就胸有成竹了。通过估算同学们对这3600万平方米的小镇有了较直观的感受,其实小镇并不小,在这样的小镇上空架一顶巨伞,真是奇迹!这样的学科缜合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