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6: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课导入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文科学院长陈独秀,生于清朝光绪五年辛卯,亦属兔;再一个“小兔子”就是北京大学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恰好也属兔。
老年兔子蔡元培
青年兔子胡适
中年兔子陈独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地主阶级
洋务派
学习
民主共和制
失败
学习
君主立宪制
失败
失败
学习技术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1.兴起的背景
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VS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兴起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概况
(1)时间:1915年
(2)标志:《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概况
陈独秀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胡适
获有36个博士学位的
“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材料二: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
清末民初,事件:该女子(阿毛)年十四岁,未婚夫(吴家孩子)死了。父母逼女儿饿死殉节。
女儿:“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爸爸:“阿毛……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注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绝粒而死……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是不懂事极了。”
材料一:师生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站起)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旧道德
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使用白话文。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使用白话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到旧文学,建立新文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影响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2)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影响
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就“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与陈独秀等人通信,称“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方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课堂小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