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志”和“记”类似,但是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是古代一种 叙事抒情 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即书房
朗读课文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 眼 ——
本文文眼 ——
文中写到的归有光的第一处“喜”是什么呢?
书斋——项脊轩修葺一新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 “三五之夜”,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光影摇动,幽香阵阵,心旷神怡。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勤学
乐学
静思
怡然自得
书斋情节
刘禹锡——
李煜——
建业文房
陋室
陆游——
学老斋
张溥——
七焚庵
李渔——
贼者居
蒲松龄——
聊斋
鲁迅 ——
绿林书屋
沈从文——
窄而霉斋
张恨水——
待漏室
书斋读书乐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元间学者翁森
来自于书斋的“喜”仅仅是修缮后的项脊轩环境清雅高洁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爱 期待 幸福的暖流拥裹的归有光心境愉悦,不多的几棵兰桂竹木在他眼里竟然成了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让他沉醉在美好的遐思里……
把盏言欢,惺惺相惜,快意恩仇,激扬文字……书斋里浓缩了文人们悲喜交织的写意人生,那么,归有光的项脊轩中还有什么让他快乐欢喜的往事呢?
书房中的谁让他感到快乐欢喜呢?
妻子
结合文本中后两段对妻子的描写,你觉得归有光之妻是个怎么样的女子呢?
你怎么知道归有光和妻子在一起是欢喜呢?
有无子嗣?
问古事,学写字……说明什么
对妻子转述小妹语的理解
有无美妾?
最后一段见得恩爱吗?你怎么理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轼
归有光的“喜”我们已经研究完了,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归有光的“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此为悲情之一:大家庭分崩离析,亲情疏远。
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此为悲情之二:借老妪之口,现慈母之形,抒怀念之情,令人悄然动容。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此为悲情之三:忆慈祥的祖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期望,抒怀念之情,流露出功名未就的伤感。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
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稍加点染,不仅神话里前文的悲情,也表现了对项脊轩的深情。
悲:
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2.和老妪深情回忆母亲
3.祖母对自己的教诲
4.妻死之悲
光阴易逝,怀才不遇之悲
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可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补记部分是对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及对亡妻的悼念,主要表现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伤,仍是紧扣了文眼。
以下未用
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上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
下联:
南阁子思旧情,爱恨交加。
先大母盼儿效,冷暖自知。
枇杷树寄离思,甘苦与共。
枇杷树诉前缘,忧乐在心。
概括课文内容:
一_______
二(两)______
三_______
四_______
间小屋
种感情
世变迁
个女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抒写三世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
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作者的“悲”又从何而来?
人或物 表现的材料 抒 何 情
先妣 以指叩门扉、问饥寒 母爱难忘
大母 以手阖门、持笏急至 辜负期望
妻子 问古事、学书、转述诸妹语 夫妻情深
归有光《先妣事略》(节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人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六年(有光)有妇。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彷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拟写对联
根据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
要求:
紧扣课文内容,涉及文中主要人、事、物。
项脊轩见证归氏三世痛
参考下联
篱笆墙隔断诸父手足情
象牙笏凝聚祖母一片心
枇杷树映照夫妻半生缘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
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
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
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
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婢 ,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死 ,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 ,命也乎!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之食,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