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归去来兮辞(并序)
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陶渊明
不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后人称赞他为“千古隐逸之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不同流合污,品格高尚的如菊花般清雅淡香。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不及也。
——苏轼《与苏辙书》
前人评价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自然、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俗;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苏东坡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庐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
——白居易《题岳阳楼》
陶渊明诗,人皆曰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熹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前人评价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回 去 吧
归 去 来 兮 辞
助词,无实义
语气助词
回 去
题 解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辞
①句式散文化,一般押韵。
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
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三、听朗诵,感受音韵美
chóuchàng
yáng
熹微
zūn
shāng
miǎn
jiǎo
xiù
yì
huán
yǎotiǎo
huáng
gāo
zhào
kē
正音:
惆怅
飏
xī
樽
觞
眄
庭柯
矫
岫
翳
盘桓
棹
窈窕
遑遑
皋
全班诵读全辞。要求读出语调、语气、语速、语顿、语意。
四、通读序文,理顺小序的意思。注意个别字词。
1.生生所资
2.脱然
3.靡途
4.遂见用于小邑
5.稔
6.寻
通读序文,理顺小序的意思。注意个别字词。
1.生生所资:所赖以维持生活的
(生:名词活用为动词,维持)
2.脱然:轻快的样子
3.靡途:没有门路
4.遂见用于小邑:所以被任命为小县县令
5.稔:庄稼成熟
6.寻:不久
通读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性本爱丘山,做官“深愧平生之志”。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获取它们的技能。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县县令。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庄稼成熟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四、关于“序”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作辞的缘由。“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序文重在叙述,辞重在抒情!
五、疏通全文,理清叙事脉络
五、疏通全文,理清叙事脉络
文章结构:辞官、归田、知命。
五、疏通全文,理清叙事脉络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
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
纵情山水
安度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段
朗读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注意
第二、三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决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朗读的基调
第一段自责自慰,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段
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问/征夫//以前路
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
自慰
自醒
(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决意归去
(自悔)
弃官归家——自责自悔
已往
昨非
来者
今是
归隐
出仕
对比
第一段:
分析
第一段写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自悔之词,后是自宽自恕之词。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背诵第一段
课文分析第二段
朗读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圆/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朗读节奏
分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松菊” 喻指作者的高洁品格。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他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分析
第二段写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作者归心似箭,浑身轻松;望见家门,欣喜若狂;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作者饮酒自遣,有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有园中之乐。此乃真正的隐者之乐。
归途之乐
抵家之乐
室内之乐
园中之乐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舒适安逸
留连忘返
抵家之后——自安自得
第二段: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僮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关闭。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背诵第二段
归途
抵家
室内
园中
二 归家之乐
(急切)
(欢欣)
(怡然)
(流连)
课文分析第三段
朗读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 来兮!请 息交 以绝游。
世 与我 而相违,复 驾言兮 焉求?
悦 亲戚 之情话,乐 琴书 以消忧。
农人 告余以 春及,将 有事于 西
畴。或命 巾车,或棹 孤舟。既 窈窕 以寻壑,
亦 崎岖 而经丘。木 欣欣以 向
荣,泉 涓涓 而始流。善 万物
之 得时,感 吾生 之行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朗读节奏
朗读的基调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文言句式
1.复 驾言兮 焉求?
2.农人 告余以 春及,将 有事于 西
畴。
文言句式
1.复/ 驾言兮/ 焉求?(宾语前置)
2.农人/ 告余/以 春及,将/ 有事/于 西
畴。(介宾短语后置)
焉求
重审心志
结交乡故
出游方式
所见所感
悦情话 乐琴书告春及 事西畴
息交绝游 与世相违
命巾车棹孤舟
窈窕寻壑 崎岖经丘 木荣泉流
善万物感吾生
三 交游之乐
分析
第三段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后又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 “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 “或命巾车”;最后写出游所见,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驾着篷布小车,有时划着一叶小舟。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缓缓地流动。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背诵第三段
课文分析第四段
朗读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已矣乎!寓形 宇内 复几时,曷不 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 遑遑 欲何之?富贵 非 吾愿,帝乡 不可 期。怀 良辰 以孤往,或 植杖 而耘籽。登 东皋 以舒啸,临 清流 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 复奚疑!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朗读节奏
文言句式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什么还要心神不定想去哪里?
2.乐夫天命复奚疑!
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反)
怀良辰 或植杖登东皋 临清流
聊乘化乐天命
曷不 胡为乎 欲何之
富贵 帝乡
(正)
四 乐天安命
分析
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归去来兮”出现两次,但其表现的情绪有差异。第一次是作者决心归田时的宣言,第二次出现时,作者已经过思考确已从纷繁的仕途上回来,情绪非常平静。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心神不定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背诵第四段
总结课文
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 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 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 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 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 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 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 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 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 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归去来兮
自责自慰
归思
自安自得
归途之乐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出游之乐
乐天安命
厌恶富贵
(缘由)
(主旨)
归田
归心
总结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自责自悔
(1段)
自安自乐
(2、3段)
乐天安命
(4段)
居家之乐(2段)
田园之乐(3段)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感情线索
人情之乐
农事之乐
出游之乐
五、探究拓展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样的思想不能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一些,我们不宜提倡。
但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融入黑暗庸俗的官场。弃官归田,投身自然,才能享受人生乐趣,寄托心灵。从字里行间我们不是也体味到作者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吗?平民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喜悦,也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是作者的沉痛反思和深刻体验。
六、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心乘化、乐安天命的思想。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 安:使。。。。。。安乐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行走)
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3、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