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8:25: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脉络,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品味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研讨作者对各拉丹冬环境的描写技巧。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游记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各拉丹冬独特的环境。
学习 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学法 指导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领略长江源头的魅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文体知识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3.介绍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会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各拉丹冬雪峰为其组成部分。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 二、字词积累 黧黑(lí)   棱角(lénɡ)  砾石(lì) 敦实(dūn) 虔诚(qián)  豁然(huò) 腈纶(jīnɡ) 演绎(yì) 蠕动(rú) 凄凉(qī) 懈怠(xiè dài) 蜿蜒(wān yán) 熠熠烁烁(yì) 接踵而至(zhǒnɡ)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3.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并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 1.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描写了阳光下各拉丹东的壮美尊容,并交代了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 结构上:引起下文。内容上:写各拉丹东的壮美尊容,为下文描写景物做铺垫。交代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奇美令人眩晕;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结合上下文内容,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虔诚”是指“我”来到各拉丹东的雪峰之下,期望通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换得云散天晴,能够一睹雪峰壮美的尊容;“愚蠢”是指各拉丹东作为男性之神,对“我”的虔诚不为所动,对“我”恭敬的跪拜大礼不为所动,显得幼稚可笑。 4.文中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及因拍照而受伤的经历有何作用? 说明观看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的艰难,更衬托出这里景色之壮美,对我们吸引力之大。 5.课文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又引起下文天晴后对冰塔林壮观景象的描写。 6.“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藏北高原,不仅有各拉丹东如此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水源。正是这万水之源的水一刻不停地流下山,汇成江流,横贯中国,才有了长江的汹涌澎湃,东流入海,沿途浇灌了广阔的土地,万千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语言赏析 (一)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二)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用“仙境”形容这冰的世界,喜爱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从想象的角度,表现出冰体之漂亮,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小结:本文用优美的语句,赞美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观景的独特情感。 探究写法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 学 板 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介绍冰塔林景色 赞美自然伟力 “我”受伤后的经历 长江及雪山久远 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了解长江。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 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2.请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根据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 提示: (1)可以写自己暑假里游览的一处风景名胜。 (2)要选取重点景物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3.课外阅读《藏北游历》这部书。
教学反思
这一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尽管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对作者的了解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理解和领会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