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并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 重点 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 难点 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谈读书》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吧,比如“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等。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谈读书》,看看他对读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文体常识: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太强的理论性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傅彩(fù)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阐证(chǎn)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2.理解词语。 文采藻饰: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这篇随笔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并划分文章的层次。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至“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方法。 读书态度:“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应推敲细思”。 读书方法:“书有可浅尝者……味同嚼蜡矣”。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功用。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一)精读第一层,思考问题。 (1)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经验补读书之不足。 (5)根据以上问题,思考本层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首先采用对比论证,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即怡情、傅彩和长才,再反面说读书的三种偏向,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接着,采用比喻论证,指出读书可以补天性之不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其整齐规范,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最后,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读书的正确目的——用。 (二)精读第二层,思考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什么?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平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 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课文中提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方法:有的书可以简单翻翻,浅尝辄止;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大体浏览,不求甚解;少数的书则需要从头读至尾,全神贯注,细细咀嚼,认真消化;还有些书因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读,可请人代读,只浏览其所写笔记摘要即可。 在阐述“代读”这一读书方法时,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二)精读第三层,思考问题。 (1)作者如何指出读书的价值? 先总体上指出读书的价值,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 使人准确,接着讨论不同的书籍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大量排比) (2)作者是怎样论述读书的价值的? 先从正面论述读书的好处,再从反面论述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说理艺术 (1)观点明确。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观点,然后做出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点鲜明,不含糊。如谈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问题,提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之不足”的观点;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不可抱持三错误态度,均直截了当提出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都明确提出。
(2)持论严谨。说理最忌武断,不能辩证认识问题,或者认准一点,不及其余,或者用全称判断,不留余地,这些都是不严谨的表现。本文说理严谨,持论公允。比如谈及读书方法,提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紧跟着加了限制条件——“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论述严谨,避免受人指摘。
(3)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作用,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采用道理论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教 学 板 书 谈读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课后搜集其他译本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课后推荐阅读《培根随笔集》。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不求甚解》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位戴月荷锄归的乡间诗人,他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读书方面,他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就忘了吃饭。这位陶渊明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一千多年后,他竟然有了一位读书方面的知音——马南邨。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治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文体常识: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马南邨(cūn) 要诀(jué) 劝诫(jiè) 曲解(qū) 死抠(kōu) 豁然贯通(huò) 咬文嚼字(jiáo) 狂妄自大(wànɡ) 开卷有益(juàn) 2.理解词语。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不正确的观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明确作者批驳的观点和树立的观点: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树立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2—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述“不求甚解”的实质意义。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 理解文章内容。 (1)“不求甚解”最早见于谁的什么作品中?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包含什么内涵? “不求甚解”最早见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你认为“不求甚解”意味着不认真读书吗?为什么?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不求甚解”是一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将“不求甚解”读书法与精读、选读等方法结合起来。 (3)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第7段和第8段内容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2.研读课文。 (1)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个错误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以“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作为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2)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写作特点 (1)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第⑧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2)正反面的举例论证。 如第⑤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⑥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的正确性。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辨析分析,运用求异的思维方式,阐述新的立意。 ①“杞人忧天”新解;②“班门弄斧”新解;③“锱珠必较”新
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教学,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2.巧设问题,激发对话。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