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8:40: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学习 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学习 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学法 指导 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背景介绍: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 3.文体常识:《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庸夫(yōng) 休祲(jìn) 缟素(gǎo) 谕(yù) 2.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2)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然:虽然(指示代词,这样) 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怒: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于: 受地于先王(从) 仓鹰击于殿上(到) 请广于君(向) 徒: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而:挺剑而起(表修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 者: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 以:以头抢地尔(介词,用、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义:交换;今义: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 (古义:屈服 ;今义:轻轻地抓徒)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学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述和展开情节。 3.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在炫耀武力,那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唐雎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他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辞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7.秦王最初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最初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8.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巍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1.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三、分析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2.运用衬托对比,塑造人物形象。 一是安陵君和唐雎之间的衬托,前者衬托后者;二是唐雎和秦王之间的对比。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对话极富外交色彩,加之文言虚词运用恰当,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从而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形象、逼真。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文章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教 学 板 书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出使原因:秦王——交换为名,欺骗为实 开端:安陵君——识破阴谋,婉言谢绝 针锋相对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中,疏通字词疑难是学习的关键和基础,我在本课教学时,基于学生情况和课文篇幅及难度的考虑,没有采用串讲、小组翻译的形式,而是由学生先利用注释、工具书和积累大胆自译,再对照文章译文自己加以辨析和纠正。这个过程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知其然之后讲其所以然的提升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适合在教授篇幅较短和知识点不太密集的文言文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