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2《变形记 》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2《变形记 》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22: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形记(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2.结合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文学。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3.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主要内容
本文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主义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而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作品常常致力于探讨抽象的哲理性问题,情节离奇荒诞,而细节真实细腻。阅读时,应注意细致体会这篇小说的这种表现主义的特征。
1.研读课文
(1)小说中人变虫的情节荒诞,可在我们的体验、联想中又觉得真实可信,为什么?
提示:格里高尔虽是虫形,但实为“人心”。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真实,比如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描写把握得很准确。
(2)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3)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提示: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2.重难点解析。
(1)问题探究。
①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点拨: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②《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点拨: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2)写法品析。
本文刻画人物成功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惊慌、忧郁,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到孤独、悲凉。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并具体分析人物心理即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