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1:3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宋元杂剧的形成;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作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片,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节日竞猜,知道宋朝就有了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宋词、元曲的赏析,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沈括的话简介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问:作为普通市民,如果你可以穿越回中国古代,你会选择唐朝还是宋朝?
(二)、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著名的大都市:
材料:“庙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听闻。”
——北宋《东京梦华录》
“大抵杭州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南宋《梦梁录》
“元大都商业行市达30余种。”——元代《析津志》
宋元时期有很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时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相关史事:
材料一:“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期间。”
--【宋】王得臣《麈史》
材料二: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
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行多次庙会。寺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元宵时节,大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相关史事:
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人们装扮成剧中的各类人物,做出不同的动作,结成队伍游街表演,成为队舞。
3、热闹的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材料:瓦子,又作瓦市、瓦肆。“瓦子”一词应是由“瓦市”演变而来,宋人常在“市”后加“子”为后缀,如,《东京梦华录》有“土市子”、“鬼市子”、“瓮市子”。由此推知,瓦市起初或可称为“瓦市子”,称谓既熟,词根部分往往可以省略,径称“瓦子”。而“市”和“肆”音义相近,可以相通。关于“瓦子|”的得名,在《咸淳临安志》卷10云:“瓦子盖取聚则瓦合,散则瓦解之义”。这里透露了瓦子具有定期集市易聚易散的特点。也有人认为,瓦子或瓦舍是固定场所,上覆有瓦棚,因此叫瓦子、瓦舍。宋代文献记载:瓦子内有勾栏,有桥道,有酒楼茶馆,有药铺和各种店肆,当然不是指一种屋舍,而是指一片范围广大的场地。这块场地上除“优肆娼门”外,还聚集着“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应指一种市场。其中的“瓦舍”,是游艺娱乐场所,是瓦子的一个部分,人们往往用“瓦舍”一词借代整个瓦子。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包括说书、唱曲、杂剧、杂技、蹴鞠等等。
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4、元杂剧:
材料: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传统节日
汴京“太平日久,人物繁埠……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季花时,乞巧登高,校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言》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发展: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特点:
(1)一种新题诗歌,句子有长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
代表 :
《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内容变化:
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代表人物: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
2、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妻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济南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3、元曲: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材料: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的组成: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特点: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元曲代表人物:
元代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剧目600种左右,现存的有150多种。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他多才多艺,了解民间疾苦,熟悉民间语言,使得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斗争精神。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齐名,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后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相关史事: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登台演出。
《窦娥冤》写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青年女子窦娥,遭到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无处伸冤,临死前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的誓愿感天动地、竟然实现。关汉卿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课堂总结
一个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一部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两种文学形式:宋词、元曲; 三位杰出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三个著名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多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古代主流文学表现形式从汉赋、唐诗、宋词发展到明清小说,这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C ) A.八股化 B.思辨化 C.平民化 D.文言化
2.“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另外还有旧曹门街的朱家桥瓦子,大内前汴河大街西的保康门瓦子……”这一材料反映宋代都城( B )
A. 社会分工完善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
3.“婉约新同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这几句诗称赞( B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四书五经
4、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B )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
5、元朝戏剧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D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著名的大都市
2、大相国寺
3、热闹的瓦子
4、元杂剧
5、节日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2、宋词代表人物
3、元曲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