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22: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鲁迅先生有一首诗《答客诮》是这样写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说的是爱孩子、爱家庭也是大丈夫,今天我们接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真豪杰、大丈夫。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走近作者
林觉民像
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春天,林觉民受命回闽,参加广州起义,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
林觉民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第一部分: (第1段)一开 端,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内心巨大的悲痛;
第二部分:(第2~5段)一主体,回忆、抒情、议论相结合,倾诉内心对妻子的至爱之情以及自己“舍汝而就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 (第6~8段)一结尾 ,再次倾诉内心对妻子的挚爱之情
结构层次
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问题探究
第1段“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4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吾至爱汝”。
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6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①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②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④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
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①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②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④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抒情、记叙、议论
表达方式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抒情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记叙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议论
《与妻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谓“天下第一情书” ,从中不难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我国古典诗词中亦不乏表现对妻子深爱之情的,诗人通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情感。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从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例子,要求引文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100字以内。
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出来。
示例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2 :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课堂小结
如今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在2020年春节以来的特殊疫情情况下,很多与妻书,与夫书,与父书出现在纸张上,手机屏幕上。新婚妻子写给防疫前线的丈夫医生,丈夫流泪送别去武汉支援的妻子,并允诺胜利回来就承包一年的家务,上高中的女儿写给医生父亲拜年笺,这些所有的种种都令人想到《与妻书》的林觉民,想到这样的和平时代,出现了特殊情况,依旧有人勇于割舍儿女私情,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义无反顾冲到最前线。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如今可以在温暖的室内安静的学习,和家人幸福的团聚。
林觉民不负天下只负一人,而那些现在在前线,逆行而上的勇敢的人,希望你们一定平安,不负使命不负家人。
利用所学书信知识,穿越时空,对话先烈,以中国当代青年的身份,给革命先烈写一封信。
作 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