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 课件(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 课件(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22: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今天
我们讨论
工程师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要尊重老师!
“教师”一词的语义起源与演变
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开始兴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主要让他们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的,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后来,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称这类人为“教师”
文化常识:古代学校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分别是供大贵族子弟就读的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和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的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官学)
孔子是“私学”的创建者。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六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
本文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传、注、疏、章句、集注
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传:解释经书的文字。
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三经注疏》
笺: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后来也指注解。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韩愈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习目标



走近韩愈
1、韩愈(768-824),字 ,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苏轼称他
韩愈像
退之
韩昌黎
韩文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秦始皇出巡,看到荆条,起身就拜,并深情的说:“朕见荆条,如见恩师。”岳飞为离世的老师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
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文体知识

“师说”=“说说老师”?
“说”属议论文的范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全文感知
段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
必:一定
所以:表凭借,可翻译为“用来……的”。
受:通假字 同“授” ,传授。
判断句
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古今异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有了)困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令人困扰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而: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就;
第二个“而”,表转折,但是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
从:跟随,跟从
其:代词,指那些问题
全文感知
段1
全文感知
段1
乎:介词,在,于。
也:句中表停顿,无义
从而: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接,并且。
师:意动,以……为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古今异义
今连词,引出结果、目的。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全文感知
段1
师:名作动,学习。
之:主谓之间取独。
是故:因此。
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
我(向他人)学习道理,哪里要管他出生的年份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庸:反问语气,岂,哪。
于:介词,在,比。
无:无论。
改变其后词语的词性
判断句
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小结
必要性
点题,统领全文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道理论证
全文感知
段2
师:名作动,指从师求学。
道:风尚。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传:流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耻于学师的风气持续时间之久,危害之大。
分论点
之:助词,的
犹且:尚且
众人:一般人。
而:连词,第一个,表承接;
第二个,表转折;
耻:意动,以……为耻。
于:介词,向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全文感知
段2
出人:出,超出。超出常人。
焉:语气词,无义。
古今异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下:名作动,低于。
状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第一个圣,形作名,圣明的人;
第二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全文感知
段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愚:第一个愚,形作名,愚昧的人;
第二个愚,形容词,愚昧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对比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远与近、上与下的对比)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真是糊涂啊。
而:表承接
于:介词,对于
其:代词,代指“爱其子”的人们
身:自己
惑:糊涂
全文感知
段2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对比2: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
(身边事,贴合实际,增强说服力)
书:书本的文字
习:使动,使……学习
句读:文章的断句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全文感知
段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彼:指示代词,那。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有的人
不:同“否”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
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明:形作名,明智
全文感知
段2
宾语前置句
古今异义
今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大遗:在大的方面放弃。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放弃。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工匠这类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之:指示代词,这类(人)
相:互相
云者:等等
而:连词,表修饰
全文感知
段2
对比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显得过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就可以知道了。
位卑:形作名,地位低的人。
之:取独。
全文感知
段2
官盛:形作名,官职高的人。
彼:人称代词,他。
年:年龄。
若:相似,相近。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和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提起的,现在(这些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不是非常奇怪吗!
齿:名作动,并列,排列。
乃:竟然
及:赶上
其:副词,表反问 ,翻译为“这不是……吗?”
欤:语气词,不译。
全文感知
段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此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此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耻学于师
此段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第二段
小结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批判这一社会不良风气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意动,以……为师
全文感知
段3
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不一定
这类人。徒:类
于:比
专门研究

古今异义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明白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作者运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和第一、二段从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
与第一段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关系?
找出文章除了对比论证以外其他论证方法
照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第三段
小结
(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圣人无常师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他)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经传:经,经文;传,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嘉:赞许。
行:遵行。
古道:古人的从师之道。
古文:先秦及秦汉散文
以:表目的,来
贻:赠送
全文感知
段4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于:介词,第一个,被
第二个,向
六经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好”怎样的古文?
他不愿被怎样的“时”拘束?
好古文
六艺经传 (先秦两汉)
韩愈为何称赞李蟠?
耻学于师
第四段
小结
不拘于时
明确
嘉其能行古道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段)
(一段)
1、中心论点
2、从师原因
3、择师的标准
(二段)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举例论证
阐述道理

(纵比)
批判“耻于从师” 风气
正反、对比论证
结构梳理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说到此文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②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师说》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 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
辅之几个感叹句,加强感染力。“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否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讽刺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写作特点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如:“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语言特点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bào) 舆马(yú) 阿谀奉承(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wèi)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参省(cān xǐng)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师说》
C
练一练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师说》
D
练一练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C
练一练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师说》
C
练一练
5.下面对《师说》一、二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说“师”,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师说》
B
把握内容
6.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说》
D
把握内容
7. 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师说》
B
练一练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学不可以已
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致。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拓展延伸
古今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孔子向郯子请教官职名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孔子学琴于师襄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掌握字词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掌握字词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用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说》
掌握字词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掌握字词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师说》
句式了解
3. 状语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4.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不拘于时
5、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句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