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班级】七(9)班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认识11-13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地图;
(3)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和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视频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忠烈杨家将》是根据民间传奇故事改编,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北宋年间,外患日深,辽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幸得杨家将满门忠烈,辽兵闻风丧胆。贪恋权力的国丈潘仁美妒忌杨家受宋太宗看重,得悉柴郡主比武招亲,欲助儿子潘豹打擂台当上驸马。但杨六郎与柴郡主早已相恋,杨七郎不忍六郎断送姻缘代他打擂台,错手打死潘豹,导致父亲杨业代其出征担任抗辽先锋。宋辽两军于金沙滩对垒,宋军看似形势大好,但在后方支援的潘仁美为报爱儿之私仇突然临阵撤兵,令杨业陷入重围,勉强保命,但亦身负重伤,被辽兵围困于两狼山山城。杨家七子得知老父于金沙滩遇险,立即决定出兵营救,然而此一战凶险非常,一方面耶律原势要报当年杀父之仇,屠尽杨家父子;另一方面潘仁美作壁上观,意欲置杨家于死地而后快。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多媒体图片展示
(一)契丹族与大辽的兴起
1、契丹发展: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末汉人纷纷避难,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2)到9世纪后,契丹族有了自己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造房屋和城邑。
2、辽政权的建立:10世纪,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临潢建立政权,史称“辽”。
3、辽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二)党项族与西夏
材料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后投降唐朝,被赐李姓。
1、党项族发展: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本是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政权的建立: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5月26日-1048年1月19日),小字嵬理,拓跋氏,出生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党项族,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西夏开国皇帝(在位16年)。李元昊幼读兵书,善于思考,见解独到,有王霸之志。其即位后派军攻占了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1048年,他为子宁令哥所弑,享年46岁,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3、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朝制度,订立官制、军事和法律,并鼓励开荒耕种,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和北宋的和战
材料 石敬瑭即位后,改元天福。他天下还没有到手,便允许每年献帛30万匹, 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 瀛(今河北河间)、莫(今任丘)、涿 (今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蔚州)、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应县)、寰(今朔县东北)、朔(今朔县)16州土地。石敬瑭割掉幽云十六州,是五代的大事,对契丹的发展,对从石晋到北宋的中原王朝的边防,都有重大的影响。石晋割地后,燕山山脉处于契丹的内地,幽州成为契丹的重镇,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华北平原完全暴露在契丹人的马蹄下。
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的冲突加剧。
2、和:宋太祖晚期,辽与北宋保持良好关系,互通使节。
3、战:宋太宗即位后,辽对北宋发动了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防御。
4、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威胁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5、和:澶州之战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这次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教师: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材料1 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提示:(1)“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3)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4)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总结: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三、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先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是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2、后和:后来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贸兴旺。
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提示:(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课堂小结】略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巩固练习】
1.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2.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6.“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7.一位同学说:“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
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议和情况出现
在以下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8.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9.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VS辽 B.北宋VS金 C.南宋VS辽 D.南宋VS金
10.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作业布置】七年级上册 历史练习册 第1课 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