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陈桥驿兵变与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通过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个朝代就是宋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为什么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跑披到赵匡胤的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2、北宋的统一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向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思考: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局部统一
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未能实现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皇上你为何睡不安宁呢?”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材料:“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度,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在地方:
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各州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同时必须和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同时签署文书才能实行;
作用: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转运使:
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简称为"漕",有诸路转运使、都转运使、行在转运使、随军转运使等。后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
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说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这种政策的正面影响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宋太祖(赵匡胤):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赵光义):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并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是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员,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材料: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宋史宰辅表》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财政入不敷出。
(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内容:
经济方面: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目的: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目的: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目的: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方面: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5、作用: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三)、课堂小结:
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但是,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与搜刮;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四)、课堂练习:
1、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B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3、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C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4、北宋时期的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 )
A. 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五)、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表现: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4、内容:
5、结果: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