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21: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胡适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人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儒林外史》整本书的特点一、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上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儒林中人的四种类型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三、高超的讽刺艺术。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经验总结概括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外史》用笔,实不离《水浒》《金瓶梅》,魄力则远不及。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清·张文虎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何为讽刺?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鲁迅《什么是讽刺》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鲁迅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范进中举》为例一、通过客观、细致的人物描写表达嘲讽之情
如第三回:范进的出场
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
1.外貌描写
分析:简单几笔外貌描写,不计其面目端正与否。只写跟年龄、身份、地位及生活境况有关的因素。通过这些精确的描写,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童生跃然纸上。
一、通过客观、细致的人物描写表达嘲讽之情
如第三回写范进进考场后和周学道的一段对话:
周进问:“你就是范进?”
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
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2.语言描写
分析:一口一个“童生” ,把范进态度之卑微、口气之胆怯,以及醉心于功名的特点,活现纸上。
一、通过客观、细致的人物描写表达嘲讽之情
第三回:范进中举时喜极而疯的丑态: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3.动作描写
分析:作者通过精彩的动作描写,刻画了范进看见报贴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含有无情的嘲笑意味。
称呼不同。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 “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 “天上的文曲星”
外貌的描述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
贺礼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1.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矛盾的态度对比
分析:通过这样一个前倨后恭的胡屠夫前后对范进态度的鲜明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2. 中举后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对比
第四回中,范进中举后,他的母亲“欢喜”死了,在尊制丁忧期间,去拜访汤知县。席上摆的是燕窝、鸡、鸭、柔鱼、苦瓜,餐具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忙换了磁杯和象箸,范进还不肯用,随即又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这才用了。汤知县担心范进“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分析:这段故事中作者对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叙述,含蓄深刻地讽刺了范进的虚伪。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鲁迅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补充:严贡生前后矛盾的言行对比
严贡生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正在家里吵哩。”
分析:作者巧妙将严贡生言行的矛盾组织在一起,达到了批判的效果。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3. 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的态度对比。
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范进外出参加乡试,“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老母亲“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也无人问津,不见乡邻身影;范进中举后,众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喜极而疯后,众乡邻“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除了张乡绅送钱送房外, “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分析:通过鲜明的对比,讽刺了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趁炎附势,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4.周进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对比
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
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幅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
分析: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趋炎附势,富有讽刺意味。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5. 匡超人前后的人性对比
匡超人本是贫寒人家子弟,因生计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亲病重也回不了家。马二先生见他年轻好学,又有孝心,便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银两。匡超人回家后,一面侍奉瘫痪在床的父亲,一面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还在灯下读文章。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里结交了一批名士、老爷,也开始批八股文选本,为攀富贵,停妻再娶;为抬高自己,竟忘恩负义贬低马二先生的选本、吹嘘自己的选本等等。
分析:匡超人由一个勤苦、孝顺、诚恳质朴少年蜕变成了无耻之徒,作品通过匡超人由善变恶、堕落变质的人性变化,深刻地揭露了整个“儒林”乃至整个社会的丑态和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同时,也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讽刺意味
分析: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立场和爱憎情感,即对王冕和杜少卿的肯定赞扬,对周进和范进的讽刺批判,从而寄予作者的社会理想。
6.王冕、杜少卿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与周进、范进热衷功名形成鲜明对比
三、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1.范进的“疯”——
(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分析: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接着,作者又把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描绘出来。
三、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2.周进的“哭”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六十多岁了,苦读几十年的书,一辈子的老童生,连秀才都没考中过,那天在省城想看贡院,经朋友帮助到贡院一游,才到天字号,不觉触景生情,悲上心来,头撞号板,号啕大哭,“撞死在地下”。“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分析:周进夸张的哭表现了他没有考中的无限悲哀,让人同情,但这种反复的哭、夸张的哭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
四、使用隐晦掌故暗含讽刺彩色
如第九回,娄三、娄四公子两次拜访所谓的名士杨执中,都未遇到,在船舱底下拣到一片纸,“两公子打开一看,是一副素纸,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道:‘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说:‘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只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
分析:两公子所见的这几句诗,本是元代吕思成的一首律诗的后四句,并非七言绝句。杨执中(名允)抄袭以欺世盗名,娄三、娄四公子虽满怀对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学无知,恰恰被骗,对杨执中越加仰慕之至。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学古人礼贤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无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这个讽刺是比较隐晦的。
《儒林外史》为什么要用讽刺手法来写?吴敬梓生在清代。这是一个文字狱最为猖獗的时代。作者的政治态度没有非常直接的表白,但比曹雪芹要明显得多,至少还写到了一桩文字狱。(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小结讽刺艺术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世态都很有意义。这种批判现实的方式能更加激起人们的思考,让人在一笑一叹一悲一喜之间产生冷静的思考,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余地。作业古今中外文学殿堂里还有许多的作品,在讽刺艺术上做足了文章。除了《儒林外史》之外,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外套》《钦差大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我国当代作家钱钟书的《围城》等也都值得一读。课外可选择一些,加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