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2.揣摩重点词句,学习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瀑布录像)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瀑布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一幅飞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泻千里的气势。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放紫藤萝录像)(紫藤萝和瀑布对照图)你看,盛开的紫藤萝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美丽的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当代女作家宗璞踏上感受美的旅程,走近《紫藤萝瀑
布》,观览她眼中的藤萝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
附:(板书课题和作者)
返璞归真、璞玉——>璞:未雕琢过的玉石;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丰富多彩的视频,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直观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认识了瀑布,有助于后面课文关于紫藤萝瀑布描写的教学。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二)教学新课
1.初读课文,赏花之美
(1)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 、任小哲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散文《紫藤萝瀑布》《丁香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了解作者能够辅助我们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情感,积累文化常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阅读好的文学作品。
(2)题目《紫藤萝瀑布》指的是哪一树藤萝花呢?
眼前的藤萝花给你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等词语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出关键词——生机勃勃。(板书)
过渡:如此生机盎然、美丽繁盛的藤萝,作者是什么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
设计意图:形成一个进入课文学习的过渡,牵引学生的意识回到课文的学习,并且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课文题目中的紫藤萝花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6段)赏花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①A.作者停下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被藤萝的“盛”吸引住了。
B.作者描写了紫藤萝的哪些部分?
花瀑 花穗 花朵
C.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紫藤萝花的?
先整体,后局部。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我们在赏花的过程中一起来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紫藤萝瀑布。
明确:从三个方面写。
A.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形态:“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C.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③在文中,哪些语句是用来描写花形和香味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A.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B.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比拟:把紫藤萝比作流动的瀑布,又比作“在欢笑”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以动态美。)
C.就像迸溅的水花。
(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像水一样晶莹剔透。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以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D.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比拟: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人化,仿佛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花的可爱,有一种童话般的美。)
E.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F.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通感: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描写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和通感。同时,在描写顺序上,她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地进行刻画,使紫藤萝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宗璞先生的语言魅力,同时学习如何写景状物,学习散文写作的修辞手法,有助于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学习。
过渡:作者就这样把一树富有生命力的藤萝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文章仅仅写了眼前这一树盛开的藤萝吗?
预设:学生可以答出,不是,还写了回忆中的藤萝。
教师进一步启发,进而过渡:回忆中的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
2.品悟美的情感
第二部分:(第7—9段)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读第7段(赏花的感受):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赏花后感情基调的语句。
明确: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归于疾病的痛楚。
(2)“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归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呢?
明确:此时,教师引出作者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文革”中,作者的父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作者偶然于行进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
作者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所以痛苦;生死未卜,所以焦虑。
(3)看了紫藤萝之后为什么觉得痛苦暂时不存在,只有宁静,只有喜悦呢?假如你是宗璞,读者向你提出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
明确:美好的生命力可以治愈一切,它好比一服灵丹妙药,让你忘忧,为你消愁。
读第8段(忆花的劫难)
(4)那让作者忘忧消愁的紫藤萝,并不是时时刻刻都给作者这样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感觉,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是怎样的?
明确: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且适时提供出本文的写作背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章语言这么写的缘由。让学生们认识生命,感受生命。
读第9段(颂花的生机)
(5)紫藤萝虽然遭遇被毁的不幸,但可喜的是——十多年后,紫藤萝又活过来了。紫藤萝的重生说明了什么?
明确:紫藤萝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不屈不挠的美丽精神,紫藤萝美,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精神。
(6)作者读懂紫藤萝精神的美了吗?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人的遭遇,感悟出什么?
预设:学生能迅速找到第10段。
(板书: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明确:读懂了,第10段是作者的感悟。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仓,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7)作者的感悟意味深长,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
明确: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沉重、坚定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中心环节,让学生们自己找到作者“悟花”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悟作者情思,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思考,而非简单分析就一笔带过。并且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是的,当我们把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或者浩渺的宇宙之中时,你会发现,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的一生也不过如白驹过隙,这样想一想,那么眼前再大的痛苦和磨难也都不值一提了。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让紫藤萝成了自己志趣意愿的寄托。这也是一种写
法就叫——
预设:学生能够答出托物言志。
3.探究文章写法
(1)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生死以及疾病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导语让学生自己思考答出本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教师简单介绍何为“托物言志”,并且本文是如何使用托物言志的,让学生们学习到这种写法,有助于今后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中能够运用,使得文章写的更加出彩。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附:
课文大意分段
第一部分:(第1—6段)赏花(花瀑、花穗、花朵)。
第二部分:(第7—9段)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第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个板书体现了本篇课文作者的写作体系,展现了课文的重难点,版主学生建构知识,也是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地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够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小结
(一)教师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花一样,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投身到人生的长河中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二)教师寄语
普希金曾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老师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因为无论何时:积极的态度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态度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所以,大家都要做积极的太阳。
乐观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人生成功必备的信条。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更多的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启发和引导,贯彻教书育人,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通过本文的情感做出引申,升华学生的所思所感,不停留在表层。
四、课后作业
选取一种植物,模仿《紫藤萝瀑布》运用托物言志进行写作,通过颜色、形态和气味且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字数8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运用本文所学习到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活学活用,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