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 2《垂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能根据图形特点或利用工具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或线段)是否互相垂直。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能运用所学知识以及相关工具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垂直现象,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或线段)是否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学会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以 12年为一个周期,采用十二生肖计算年代,你知道十二生肖吗?老师还有一个关于 12生肖的谜语,你想不想猜一猜?”由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出本节课的学具—小棒,老师用变魔术的方式变出来。同桌两个摆小棒,用小棒代替直线,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1)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2)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3)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注:无论学生汇报哪种分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最终确定分成两类:相交和不相交。
2.复习直线的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不相交复习平行的概念,由相交的特殊情况,引出垂直。设计意图:通过“小魔术”呈现本节课的学具——直线,导入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数学化过程。
二、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揭示垂直的概念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眼,明白“互相”的含义,教师进一步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那么什么是互相垂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直线 a是直线 b的垂线,反过来直线 b也是直线 a的垂线。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或直线 b是垂线。垂足在哪儿,就标一个垂直符号,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2.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明确垂直现象。
①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我们说直线a是垂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那么必然相交。
(××)
3.想象一下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另一条直线,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4.折一折:请你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5.尝试画一组垂线师: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6.寻找教室里或生活中的垂直例子,教师做补充。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老师指出:画垂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下面我们学习用三角板画垂线。
(1)微课演示作图方法,教师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可以借助直尺;
B、沿直线(直尺)慢慢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
C、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D、标上垂直符号。
(2)学生作图。
(3)小结方法:一放、二移、三画、四直角。
设计意图:在“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环节,给足学生时间,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维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数学交流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交换、思维沟通等实现融合,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三.课堂练习,拓展新知
1.比眼力,看看“垂”字有多少个垂足?
2.摆一摆: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练习题既是教师了解学生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
四.回顾整理,巩固新知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五.布置作业:
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你有多少种方法?分别试一下,看谁的方法多?
2.运用垂直的知识,自主设计一个作品。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