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目录
建设主体功能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
二
三
维护海洋权益
四
建设主体功能区
01
1、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规划目的
2.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原因)
3.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类型)
主体功能区
概念: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松嫩平原
以提供农产品为主的功能区
辽中南地区
以提供工业品为主的功能区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功能区
主体功能
概念: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理论依据: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时,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中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
分级类型分布图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这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地理背景:
01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地理背景:
02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人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少,且不均匀,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理背景:
03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生态环境脆弱
不适宜大规模拓展面积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只能提高已开发域的空间利用效率
地理背景:
0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这里的“开发”特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①是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
②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
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主要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四大主体功能区绩效考核标准
对它的考核是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以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
优化开发区域
相关材料
·1、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
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
资源落户科学城
· 2、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部省市共建平台,初步形成高
水平实验室集群,其中鹏城实验室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就集聚了22位院士、160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初步建成“云脑”“云网”等四大科学装置。
· 3、深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圳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
· 4、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国家高新区实现扩容提质,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仅次于北京。
重点开发区域
相关材料
· 1、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重振
“兰州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和产品强质工程,引导支
持兰州石化、甘肃烟草、兰州水泵厂、三毛集团等骨干企
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强力推进中车兰州机车整体
搬迁、宝方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重点项目。
· 2、聚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着力打造精致兰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中通道南延线等项目,全力实施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景中高速、城市主干道恢复等工程,建设公共停车泊位6000个。加快推进华润未来城、轨道·城市曙光等重点项目,建成黄河楼一期、鸿运金茂等精品工程,打造城市新地标。
· 3、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持续开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和“十大精致项目”创建活动。全面完成建成区存量违建治理任务。完成151条道路线缆入地。
如兰州----西宁地区
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相关材料
·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良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深入实施,生态领域投入增幅20%以上。错那县勒布沟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全面开展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4058人搬出极高海拔生态保护区。日喀则珠峰保护有新举措,拉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进展顺利,那曲科学植树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持续开展。新增造林130.7万亩。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村”“无树户”“无树单位”的目标任务全部提前完成。
· 2、高原生物产业增速稳健。粮食产量达到104.9万吨,其中青稞产量达到81.4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年牲畜存栏1702.81万头只;牲畜出栏482.89万头只;猪牛羊肉产量27.75万吨,同比下降0.2%。奶产量46.66万吨,同比增长14.2%。
禁止开发区域
相关材料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
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自2005年开始,地处三江源核心区
的果洛、玉树两州不再考核GDP,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我们对
三江源当地政府的要求是:只要生态好,就算有政绩!”
2019年,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五大类15项,其中黑土滩综合治理21万亩、湿地保护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0万亩,落实生态保护补助、林业发展改革、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补助等各类生态保护和发展补助资金4.89亿元,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全力做好国家公园省建设、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地球卫士奖”申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园等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限制开发区域与禁止开发区域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
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意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02
1、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
2、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及区位优势
3、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及发展重点
典型案例: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介绍:
横跨中东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
长江经济带面积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1.4%,
2018年时,总人口为6亿左右,占全国42.9%。
生产总值约40.3万亿元,占全国的44.1%。
问题:
1.读图说明长江经济带所包含了哪些省份?
地理背景:
0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水运: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干线年货运量已经超过20亿吨。以长江为轴线,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与西部内陆资源富集地区联系起来,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铁路: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干线在此交会;公路:完善的高速公路网;航空:江北机场等众多航空港。长江经济带接南济北,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地理背景:
02 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自然资源: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75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主要林区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江西等地。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经济林则居全国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树、柑桔、竹林等最为著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物种和数量在中国七大流域中多占首位。在全国已探明的130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110余种,占全国的80%。各类矿产中储量80%以上的有钒、钛、汞、磷、萤石、芒硝、石棉等;占50%以上的有铜、钨、锑、铋、锰、高岭土、天然气等。全国11个大型锰矿、8大铜矿,长江流域分别占有5处、3处;湖南、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湖北的磷矿,均居全国之首。
相关材料
地理背景:
03 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相关材料
工业基础: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兼备,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目前正在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14万亿,占全国的一半。八省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均在40%左右,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除江浙和上海处于产业链高端外。其它八省市制造业急需实现产业升级。
长江经济带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最主要的腹地。
湖北汽车、钢铁等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北斗芯片等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纤以及其它产业,也渐成规模。武汉的东风,神龙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南昌的江铃汽车产值也逼近千亿。重庆、四川的汽车产量都过百万。整个长江经济带有十几个城市都产汽车,超越东北,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之王。
地理背景:
04 人口众多,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相关材料
高等教育:长江经经济带优势突出。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1300万,占全国43%,为中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2017年长江经济带总计流入人口300万以上,充足的青年移民,将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
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2%,略高于欧盟。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3.8%,武汉、杭州为3.2%,合肥为、南京为3.1%。苏州、无锡逼近3%。成都与全国基本持平,重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专利发明方面,上海总量最大,苏州人均最高。杭州、武汉、合肥、成都、重庆等重要专利授权量都超过2万件以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地理背景:
05 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收入高,市场广阔
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展起来的。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域内城市分布密集,数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1/3。
长江经济带优势
位置与交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产业基础: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人才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优势: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收入高,市场广阔。
长江经济带出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上下游协作机制不完善(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工业化进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化蓝皮书》测算,截止到 2015 年,上海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苏、浙江两省已经十分接近后工业化阶段。而长江经济带的上游、中游省市大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差距巨大。
生产总值:2019年各省的生产总值,江苏99631.5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0%以上,在11省中遥遥领先,而贵州16769.34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69%。
环保合作: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过多承担着治理水污染,涵养水源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长江下游长三角城市群则享受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无需付出代价,因而忽视环保问题。形成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的现象,严重制约生态治理效率。
长江经济带出现的问题
2、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过去两年,连续两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出长江沿岸300多个突出环境问题,让沿江11省市受到极大震动。长江沿岸省份因江而兴,但过度开发致使江滩船舶接踵连营,滩地上砂石堆积如山、垃圾遍布、违章建筑林立,不但造成临江不见江的局面,而且阻水、挑流,严重阻碍长江泄洪。此外围江建厂、非法采砂,非法乱排、绝户式大捕捞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长江一度达到无鱼等级,长江白鲟也于2019年12月23日宣布物种灭绝。流域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加、生态退化日趋严重。
长江经济带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累积效应显著,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为标志的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负荷一直很大。目前,以石化、冶金、建材、能源等大耗水、大运量、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在长江沿岸全面铺开,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风险日益增加,保护环境诉求日益强烈。
3、产业布局不合理:
长江流域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比较明显(同质化严重),如汽车制造行业几乎遍布沿江各省市,各省市过分追求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造成资源过度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尤其是长江中游的武汉与南昌、合肥之间,以及成都与重庆之间,产业相似度高,未来需要差异化发展。产业带动、产业联动、产业集群能力不足,城市群间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
4、东西向交通联系不畅(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点线结合、连接城乡、沟通区内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总体来说,南北向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密集,较为通畅,而东西向交通干线稀疏,联系不足。区域之间交通差异明显,交通干线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交通干线稀疏。同时,长江水运占区域客运总量的比重极低,其作为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交通联系不便。
长江经济带出现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如何更上一层楼
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长江经济带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时间:3分钟
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上下游协作机制不完善。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布局不合理:
东西向交通联系不畅
化石能源短缺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01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三极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一轴
两翼
多点
分别指沪瑞、沪蓉两大南北运输通道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02建设沿江绿色生态走廊
相关材料
2019年以来,沿江11省市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与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工程推动问题整改,以问题整改促进工程落实,打出一套系统治污的“组合拳”。
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2019年12月中旬,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8年底增加3954公里,提升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
推进化工污染治理。2019年以来,沿江11省市累计搬迁、整改、关停化工企业958家。
推进船舶污染治理。加强船舶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大对偷排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进尾矿库污染治理。沿江11省市已有579座尾矿库完成闭库。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搬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规模达178.9万亩。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03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相关材料
一、系统治理长江干线航道,提升黄金水道功能。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二、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建设。
公路: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铁路: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已建成通车,武九、西成高铁和兰渝铁路开通运行。沿江高铁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江苏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湖苏沪高铁、重庆至黔江高铁项目可研已批复。
机场:湖北十堰机场、云南沧源机场、江西上饶机场、云南澜沧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机场、武汉天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成都新机场、上海浦东、贵阳等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湘西、荆州等一批新建支线机场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04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相关材料
1、促进产业互补,形成产业集群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定位分工不同,因此,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内部协调一致的研发、生产、销售、配送、售后等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根据区域分工协作在长江上中下游大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集群,形成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新格局,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2、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
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加快建设重庆、成都、武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全国 248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中,长江经济带有 81 个,浙江省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正健康发展。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