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件 (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件 (5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0 13: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
2.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3.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2.综合思维: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
3.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
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情景导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所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步骤、重大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例如,有的区域是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课练习
【对点演练1】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三江源、黄土高原、塔里木河流域、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等主体功能定位。三江源、黄土高原、塔里木河流域、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依次为(  )
A.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
B.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C.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
D.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
C
C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土空间划分依据多个因素,即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故选C。(2)三江源为河流发源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布局水源涵养林;黄土高原因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应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多大风,应注重防风固沙;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因气候湿热,人类活动影响小,原始生物种类多,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故选C。
(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作用(战略意义)
1、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2、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三)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中国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差异显著)
3%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
人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少,且不均匀
(三)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我国区域开发受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不适宜大规模拓展面积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只能提高已开发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三)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我国生态脆弱性评价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分布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三)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课练习
【对点演练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我国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背景的是(  )
A.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
B.自然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C.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D.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B
【解析】我国区域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资源量少,大部分区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故选B。
(四)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开发
1.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课练习
【对点演练3】根据开发方式的差异,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的类型的功能区域都面临一定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 B.重点开发区域—经济基础薄弱
C.限制开发区域—耕地面积减少较多 D.禁止开发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大
(2)关于不同类型功能区域开发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化开发区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C.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农业开发活动 D.禁止开发区域—禁止任何人类活动
C
B
【解析】(1)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A项错误;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B项错误;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限制开发区域耕地面积减少较多,C项正确;禁止开发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小,D项错误。故选B。(2)优化开发区域应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属于开发方向,排除A项;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发潜力大,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B项正确;限制开发区域包括两类,一是农产品主产区,二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限制工业开发活动,C项错误;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强调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禁止任何人类活动,D项错误。故选C。
2.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开发
(1)优化开发区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①发展现状: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
②发展方向: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课练习
【对点演练4】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我国优先开发区域。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2)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以“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为定位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B
C
【解析】(1)在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应重在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以目前广州、深圳应当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而不是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也不是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国际金融中心属于高级职能,不可能任何城市都要建立。故选B。(2)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山水城市”,对应的是水源和农产品丰富,“二线城市”对应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基础设施相对一线城市而言并不完善,原料和动力供应也相对不足。故选C。
(2)重点开发区域(以兰州——西宁地区为例)
①发展现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
②发展方向: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课练习
【对点演练5】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如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B.生态混合型农业
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 D.自给自足型农业
(2)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指的是( )
①不合理灌溉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
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B
D
【解析】(1)由该地农业生产模式可知,该地发展养猪、种菜、沼气、养鱼、花卉等,种植业与养殖业混合,生产过程中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是生态混合型农业;这种农业模式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冬季寒冷,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不适合河西走廊地区推广;这种生态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不是自给型农业。故选B。(2)生产粮食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不合理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使得粮食生产的同时加重了资源压力和环境治理的代价,如不合理灌溉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是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的原因,①④正确;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是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不是生产粮食过程中产生的,②错;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是生产方式不合理,不是资源环境代价大的原因,③错。故选D。
(3)限制开发区域(所限制的是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的开发活动。)
①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开发,但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该区域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②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课练习
【对点演练6】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近年来,形成了“皮革之都”——海宁、羊毛衫市场——桐乡、木业大县——嘉善、服装中心——平湖等特色产业区域。如图为嘉兴市行政区划及产品主要流向图。据此完成(1)~(3)题。
(1)促进嘉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区位不包括(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利
③国内外市场广阔
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改革开放初期,嘉兴许多集镇人口没有进入城市,集镇慢慢发展成小城市。当地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会( )
A.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同步发展 B.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C.增加大城市的拥堵、污染等城市化问题 D.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
C
B
【解析】(1)促进嘉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区位有接近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国内外市场广阔不是优势区位,发展得产业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素质不高。①②对,③④错。故选C。(2)通过城镇化促进城市化,当地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B正确。不会促进区域同步发展,A错。也不会增加大城市的拥堵、污染等城市化问题,C错。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不会明显增加。D错。故选B。
(4)禁止开发区域
①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②分布:散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三类开发区域之中。
强调:①各类主体功能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很重要,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
②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课练习
【对点演练7】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据此完成(1)~(3)题。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 (  )
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
2.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气候寒凉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3.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④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D
A
D
【解析】(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域。故选D。(2)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寒凉;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冰川众多,湿地广大,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少,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故选A。(3)三江源地区湿地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三江源湿地可以为鸟类等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故②④⑥正确。由于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湖泊多咸水湖,故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①⑤错误。三江源地区为三大河的发源地,而三大河的洪水多发生于中下游地区,故无法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③错误。故选D。
【活动】 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前各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公布。运用网络等手段,获取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及相关材料。
找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就某优化开发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谈谈其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
就某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说明这里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原因。
综合上述活动的结果,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课练习
【对点演练8】(2014·安徽·23~24,8分)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Ⅱ区
D
A
【解析】(1)Ⅲ区为山区,地形起伏大,且位于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区主要位于长江沿岸平原,水源充足、便利,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城镇化地区;Ⅱ区则为农产品主产区。故选D。(2)Ⅰ区是城镇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Ⅱ区、Ⅲ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移应从Ⅱ区、Ⅲ区迁往Ⅰ区,但Ⅲ区位于山区,人口密度低,故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A项正确。Ⅲ区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铁路建筑成本高于Ⅱ区,B项错误。Ⅰ区为城镇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商业网点密度大,C、D两项错误。故选A。
(一)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
(二)典型案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概况: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贵等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长江经济带独特优势及表现
(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以长江为轴线,将东部与西部联
系起来,是承东启西的纽带。京沪、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配合高速公路网,接南济北。
长江经济带铁路规划图
(2)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受地形、气候影响,地表水资源最丰富,还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生物基因宝库。
(3)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不仅是重要的农业区,还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等工业基地构成东西向“工业走廊”。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区域内城市分布密集,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众多、人才荟萃,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市场广阔。
课练习
【对点演练9】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据此完成(1)~(3)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3)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C
D
A
【解析】(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方面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②③正确,故选C。(2)航道建设、西电东送、劳务输出均为经济合作,只有水土保持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D正确,故选D。(3)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A正确。服装制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上海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不适合重点发展。B错误。原料重化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上海地区能源较缺乏,C错误。与长三角相比,上海发展高端设备制造业并没有优势,D错误。故选A。
“一轴”:以长江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
“三极”: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多点“: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
3、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布局
课练习
【对点演练10】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轴”是指的京沪铁路
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2)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水量大,水位变化小 B.上游资源丰富
C.宜宾以下可通航 D.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C
D
【解析】(1)“一轴”是指长江黄金水道;“两翼”中的“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故选C。(2)。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沿途特别是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社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故选D。
(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效
(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
(3)推进新型城市化,优化产业布局
课练习
【对点演练1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长江经济带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长江流域有5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地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②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C
【解析】(1)成都平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故①错误;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长绒棉分布在新疆,故④错误。故选A。(2)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的环渤海经济圈和南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③错误。故选C。
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不仅美丽,而且富饶。有人称海洋为“能量的源泉”“未来的粮仓”。
(二)我国的海洋国情
2.跨多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
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课练习
【对点演练12】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严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该海区的海冰目前仍未被大规模开发。据此完成(1)~(2)题。
(1)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  ②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好 ④受寒潮影响,降温明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海湾封冻会导致(  )
A.海湾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D
D
【解析】(1)辽东湾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辽东湾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辽东湾为我国内海,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离寒潮源地近,受寒潮影响,降温明显,所以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2)海湾封冻会使海水的蒸发量减少,海湾上空空气湿度降低,区域内降雪量减少,A、B错误;海面封冻,摩擦力减小,冰面风力会显著增强,C错误;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因此海湾封冻会导致冰下海水盐度升高,D正确。故选D。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洋污染蔓延的势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1、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2、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案例】“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
“一带”:海岸带;
“九区“辽东半岛海域、渤海湾海域、山东半岛海域、苏北海域、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海峡西部海域、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北部湾海域、海南岛海域。
“多点”: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
海洋的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如围海造田、现代化港口、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
第二,开发更多资源,如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推进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积极开发海洋可再生资源。
第三,升级海洋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1、海洋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环境障碍,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平台。
2、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从过去主要围绕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发展到更广泛的海洋资源及其他相关经济利益。
四、维护海洋权益
(二)海洋权益的概念和范围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内水 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领海 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况下则为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毗连区 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宽度不超过12海里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
公海 公海是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海 洋
课练习
【对点演练13】读图,完成(1)~(2)题。
(1)对于沿海国在b和c区域内享有的权益说法正确的是( )
A.享有与领海、内水一样的主权 B.只行使管制权
C.只行使管辖权 D.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
(2)沿海国在b区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是( )
A.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
B.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C.b区域具有与陆地领土相同的地位
D.b区域具有和a区域相同的地位
(3)各国船只在④海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是( )
A.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 B.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C.海洋强国可以有效声称将其置于其主权之下D.应用于和平目的
D
B
D
【解析】(1)由图判断a为领海,b为毗连区,a+b+c为专属经济区。毗连区是指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的行为必须遵守沿海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故选D。(2)b为毗连区,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沿海国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有关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B正确。a区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b区没有此功能。故选B。(3)④海域为公海,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公海只应用于和平目的,D正确。a区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专属经济区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故选D。
1.中国是海洋大国。
2.中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历史。
(1)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
(2)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①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②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③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④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①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
②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
(4)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与相关国家通过双边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
(三)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三沙市及市政府所在地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总面积5.69平方千米,主要有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礁组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四)海洋权益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1.维护我国海洋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发展我国海军力量,维护国家海洋安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和平的发展环境和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
2.我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海洋航道是我国的生命线,只有保证航道的安全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安全。增强海上力量可以打击恐怖主义,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海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能源和油气资源等,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源不足的现状。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
4.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策略
1. 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尊重历史的原则,自然延伸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2.鉴于周边的环境,我国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建立高效协调机构,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实施决定性力量建设。
3.维护海洋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职责。
课练习
【对点演练14】读图,完成(1)~(2)题。
(1)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 (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洋中脊 D.海槽
(2)日本曾多次声称“钓鱼岛”是其领土,这说明 (  )
①我国与世界其他海区一样,存在海区划界及岛屿归属的争议
②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③我国必须强化军事力量,来保卫祖国
④世界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与邻国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A
D
【解析】(1)由图可知,钓鱼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上属大陆架。故选A。(2)与世界其他海区一样,我国海域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争议。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国政府一贯主张,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