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4.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
【学习重难点】
重点: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里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影响很大,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二、字音字词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穹顶 qióng 隐匿 nì
偌大 ruò 踅 xué
撂下 liào 羞赧 nǎn
黏性 nián 濒临 bīn
休憩 qì 精雕细镂 lòu
下颚 è 癫狂 diān
晨曦 xī 面颊 jiá
累 果实累累 léi 幢 人影幢幢 chuáng
连累 lěi 一幢 zhuàng
攒 攒聚 cuán 佣 女佣 yōng
积攒 zǎn 佣金 yòng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huàn散 涣 huì气 晦
huàn发 焕 教huì 诲
nuó动 挪 欺wǔ 侮
婀nuó 娜 qì今 迄
收qì 讫
yì立 屹
3.解词义
羞赧:害羞得脸红。
滋扰:制造事端进行扰乱。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仁至义尽: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4.辨用法
(1)姿势 姿态
①他又滑下来回复到原来的姿势。
②在处理客户投诉时,我们会毫不迟疑地接受投诉并做出姿态,让客户相信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处理该情况,往往会使客户平静下来。
“姿势”指身体呈现的样子。“姿态”包含“姿势”之意,另外也指态度、气度。
(2)摸索 探索
①他慢慢地,仍还笨拙地用自己现在才晓得珍视的触角摸索着向门口挪去。
②商务部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鼓励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生鲜农产品。
“摸索”指试探着行进。“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三、探究与发现
1.“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点评:格里高尔的心灵深处是孤苦而矛盾的:他厌恶眼前的工作,又怕有违父命;想更换工作,因家庭的负债而不能;希望得到感情的交流,由于交往的人经常变换而无法深入;想逃避,又不能放弃对父母、妹妹的赡养。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格里高尔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潜意识里逃避的种子开始生发,终于在一天清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这是他变形后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也是他逃避心态的最好注脚:彻底摆脱重负,而且不会受到抛弃双亲的指责。
2.而父亲虽然身体健康,但是已经年迈……年迈的母亲患有气喘病,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难道还要让她出去挣钱?妹妹才17岁,还是个孩子……难道要妹妹出去挣钱吗?只要一谈到这种出去做工挣钱的必要性,格里高尔便放开门,一头扑到门旁那张凉丝丝的沙发上,因为他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
点评:虽然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无比惊慌、忧郁,并且希望借此摆脱这份累人的差事。可是当他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时,一种焦虑、自责的感觉立即涌上心头。作者借助于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形象。
3.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了甲虫?
提示: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4.小说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提示: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成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四、悲哀的多重审视
卡夫卡出生于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时代。19世纪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动荡不宁的现实,日趋激烈的竞争,豪商巨贾与赤贫百姓的强烈反差,致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西方世界出现了弥漫着幻灭情绪的精神荒原。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现实的审视。
1.表现人的异化
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2.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
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的戒备,不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之情。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出去。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家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
3.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现实对人的压抑、束缚,力量巨大,人是弱者。现实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可怜的甲虫。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主宰自我,自己凭辛勤劳动养活全家,却要受公司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的听差的巡查;尽管格里高尔还一心想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但是,公司秘书主任的催促、逼迫、离去,宣告了格里高尔作为人的正常生活的终结,宣告了他梦想破灭。主人公变为甲虫,不得不呆在卧室中,最终难逃一死,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约束着主人公。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芸芸众生的悲剧命运。它,难以摆脱,也无法摆脱。这是作家卡夫卡对下层人民生活深入体验的一个成果。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