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 5 《西风的话》 ︳人音版 (五线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音乐 5 《西风的话》 ︳人音版 (五线谱)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10 00: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风的话》音乐教学案例设计
1、教材分析
窗体顶端
歌曲《西风的话》选自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为一节唱歌综合课,一课时。
《西风的话》这首儿童抒情歌曲是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这首歌的作词是:廖辅叔,杰出的音乐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作曲:黄自,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歌曲为大调式G大调、四四拍、一段体,由四个规整的乐句构成。该曲歌词含蓄、深邃,情景交融;曲调婉转、典雅,抒情柔美,词曲结合完善,富有诗意。本课通过歌曲的学习,初步感受和体验黄自代表作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
2、教学目标
1、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
2、在教学过生中围绕着“秋天”为主线,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秋天,描绘秋天,唱响秋天。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西风的话》过程中,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秋天,对美好生活的情感体验。体味中国文字的韵味,了解歌曲作者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运用好力度记号、连音线来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活动。
4、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对歌曲也有自我的理解能力。但学生对时代久远的歌曲很生疏,没有好的渠道去了解经典的歌曲。因此,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音乐表现,扩宽视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5、教学策略
1、本课主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鼓励音乐表现为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情景教学,听赏讨论,师生的接龙式演唱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生动的地表演歌曲内容。
2、通过观看图片,聆听歌曲《西风的话》,师生的接龙式演唱,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3、鼓励音乐创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创作活动,展开想象,抒发对大自然秋天的喜爱之色。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诵歌词《西风的话》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西风的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朗诵这首诗。(课件播放: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袄……)
师:(请学生回答诗里说的是什么季节)
同学们刚才朗诵得很好!老师有一个问题,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么这首诗说的是哪个季节呢?(学生们回答)
2、欣赏图片(秋天)
师:老师这有几张描写秋天的图片,请同学们用词句来形容这些图片。(秋收、秋风气爽、硕果累累、火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谷等)
(课件播放秋图,同时播放《西风的话》伴奏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想象、讨论等手法,让学生体验秋天大自然的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秋天的主题中迅速导入新课。]
3、教唱歌曲
(1)、师;有一位作曲家把《西风的话》这首诗编成了歌曲,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风的话》吧。(出示课件聆听《西风的话》)
我们聆听音乐跟着律动动手,动动你们的身体,表达一下你听到的音乐感觉。(优美抒情,较慢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音乐的情绪变化而变换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同时为下面介绍作者做铺垫】
(2)介绍词曲作者以及歌曲的创作年代。
师:同学们表达得太完美了。西风的话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简单的诗句描绘了我们对孩提时的眷恋,同时也珍惜长大的美好时光。
师:这么美的歌词和旋律你们知道从创作到现在有多久了吗?《西风的话》是一首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这首歌的作词是:廖辅叔,杰出的音乐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作曲:黄自,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师: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领略大师带给我们的音乐财富吧!
(3)师弹奏旋律,生用 “u”哼唱。(出示歌谱,提示歌曲的强弱及速度处理)【设计意图:体验歌曲的柔美,同时为合唱部分做铺垫。】
(4)师分两个小节弹奏旋律,生试着填歌词。(纠正四分休止符及连音线的唱法)
(5)生跟着师的范唱来学唱歌曲,同时拍着节奏。(要求:认真体会在演唱时,渐强、渐弱等记号的处理,使歌曲更好听,更富有感情。)
(6)欣赏歌曲,体会歌曲音乐要素。(播放课件《西风的话》要求:感受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
(7)声音对比
  师:如果我们采用稍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唱试试 ,引导学生去体会速度 ,力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情绪全变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把歌曲唱的有声有色,就得注意歌曲的什么 (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演唱的音色。)
(8) 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一个声部试唱歌词,一个声部用“唔”演唱,男女生分声部演唱,同时进行交换练习。
(9)师伴奏完整演唱。
师: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 (时光过得真快,请大家要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学习歌曲时,采用听唱法,教唱法通过反复听赏、演唱,使学生获得了音乐美感,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
七、加强歌曲的理解,参与创作
1、参与讨论,身份称呼变化
师:歌曲中用的是什么手法?拟人、比喻……(生回答)
“我”指的是谁?西风(生回答)“你们”指的是谁?孩子(生回答)(要求学生写在音乐课本上)
师:如果换成是孩子对西风说,哪身份怎么变化?
2、尝试换身份称呼演唱,师弹琴为学生伴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孩子”代表“我们”,“西风”代表“你”来演唱。
3、以孩子对西风说来讨论名字。
师:刚刚同学们换身份唱得很好,那现在请同学们为换身份后的歌曲提名。请几个同学吧想到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4、合作演唱。男生用“u”,女生唱词。(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划拍、拍手等律动)
(1)师生合作,接龙演唱。
(2)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我和西风对话的形式演唱。
(3)师生讨论及评价表演中的成功与不足。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表演舞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编与表演,旨在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享受表现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八、小结
通过我们的对话,了解了西风对我们的希望,同时也是老师、亲人对你的希望。从今天开始,希望同学们都能更加热爱自己身边的美景,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憧憬光明,珍惜与自己亲人的相聚,在时间上做个真正的主人。
九、典型情境描述:
加强歌曲的理解,参与创作这一环节也是作为教学难点来学习。歌曲使用拟人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我”,“你们”代表“孩子”,唱起来倍感亲切。如果换成是孩子说,人物应该怎样称呼,这是关键,一定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容,这时一定要明确思路,话一定要整洁。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我做到语言整洁,加上板书整洁易懂,并鼓励、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作。我是这样板书的:“我--西风--你”“你们--孩子--我们”,通过板书、语言的精心设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为歌曲提名的时候学生都很积极参与讨论,但有大部分人没能讨论出名字。问题出来了,经过反思发现不是教学方法不对,也不是引导不好,是平时很少学习导致学生的想象思维空白、基础薄弱、能力欠佳。后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大胆上台把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有的学生甚至写了三个之多,我并及时鼓励评价,有了前面同学的分享,我的及时引导,开始有更多学生参与了进来,同时进行评价把这环节推上了高潮。
十、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加深了,了解了更多的教学方法,锻炼了自身的素质。并通过这节课很好的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并做了以下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把音乐、文学、舞蹈等学科综合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优化了课堂教学。
2、运用情景教学,听赏讨论,创造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优美,抒情意境。
3、在编创歌曲的这个环节,为学生搭建表演舞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编与表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享受表现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本节课通过实践与反思,也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图片导入这一环节我用了八张图,虽然有些图片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学生在用词语表达到最后有出现重复、词穷的情况,也使得课堂有些拖延。其实用四张就可以了,点到为止,给学生留点思考空间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唱的过程中虽然做了各种记号的讲解及运用,但由于学生对演唱的技巧掌握不好,歌曲表达不够圆润,缺少音乐美感。
3、在创作歌曲提名的时候学生都很积极参与讨论,但有大部分人没能讨论出名字。问题出来了,经过反思发现不是教学方法不对,也不是引导不好,是平时很少学习导致学生的想象思维空白、基础薄弱、能力欠佳。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手段,掌握知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行为表现。学习掌握知识需要日积月累,不管是歌唱技巧还是乐理知识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运用才能更好表现出来,并且让学生能知道知识的相通和相融,能为以后更好的掌握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师要从中起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