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应用能力提升
考点一 把握作者观点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1 (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参考答案】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
课本母题2 (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INCLUDEPICTURE"XJ1.TIF" INCLUDEPICTURE "XJ1.TIF" \* MERGEFORMAT
【参考答案】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或“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本母题3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1 (2019·江西)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感知和对作者主要观点的把握。本文的论题是“语言”,对这个论题所持的看法就是文章的论点。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关系,文中有两个句子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语言运用”这一问题的看法。前5段,主要阐明“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的看法。后7段,主要阐述“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这个观点。
【规范答题】(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学考真题2 (2021·湖北恩施)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论点概括。根据本文标题“学好通用语言 增强文化认同”和最后一段内容“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分析,题目即论点。
【规范答题】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或: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方法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论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第二步,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第三步,有分论点的文章,则综合分论点。有些议论文有分论点而没有中心论点,则需要分析综合几个分论点进而概括中心论点。
第四步,确定中心论点。
答题模板
有的文章的论点不是显性的,而是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者说文章没有一个句子能完整地表明作者的观点,而是需要读者来整合。整合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文中的某个句子加以小小的改动;
②在文中有表明作者的观点的句子,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考生进行加工整理,使语言表达流畅;
③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中,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的加工提取,归纳总结。
考点二 分析论据作用
角度一 分析论据作用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1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作铺垫。
课本母题2 (九上《谈创造性思维》教参“教学设计”)
课文中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用意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19·江西)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事实论据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在论证两个分论点时,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解答时,先要找到事实论据,前一个观点使用的事实有:“故作姿态”“七月流火”、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后一个观点使用的事实有:“最好水平”“不以为然”等。分别选取一例,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的答题模式概括即可。例如:第3段采用举例论证方法,通过列举报道用词极为拗口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第6段“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
【规范答题】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方法指导
1.概括事实论据
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征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类题目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明确全文中心论点或该段中作者的观点;
第二步,找出论据包含的两大要素——人物、事件,如果需要其他要素,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等具有特殊意义,也要找出来;
第三步,采取“人物+事件”的基本格式进行表达,要求语言尽可能简洁,还要紧扣该段中作者的观点。
2.分析论据的作用
第一步,审题,分析选项,明确论据内容。分清材料所给论据是事实论据(人物事迹、史实、确凿的数据分析等)还是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民谚以及经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理、定理、公理等)。
第二步,明确论点,弄清楚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段是否有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为分析论据作准备。
第三步,剖析论据,明确所论述的内容和所能达到的论述效果,从而为其找到所论述的论点。
第四步,结合文章分析,所给论据内容与选段中的内容一致,且能支撑选段的论点/分论点,则能作为文章某段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值得注意的是,对论据作用的考查,还有一种以判断论据作用正确与否的形式出现。
答题模板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注意:论据都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答题时必须明确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是中心论点,也可能是分论点或者段落中心句。
角度二 补充论据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 (九上《敬业与乐业》“积累拓展”)
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参考答案】“有业之必要”的理由:①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②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③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④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⑤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⑥有创造性的成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例子: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和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21·湖北恩施)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论据补充。答案不唯一,所举事例能够证明“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即可。
【规范答题】示例:通过普通话直播,湖南省瑶族乡一位返乡青年直播鸡、鸭、鹅现场生态养殖情况,纯自然放养的模式加上网络销售,在网络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实现了脱贫致富。
方法指导
①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再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达。
②要据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证明论点。
③要简洁,凡与论点无关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④要典型,最好举名人的事例。
注意:①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引的名言、格言要能证明论点,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②直接引用时要按原文照录,引据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③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特别提示:①补写的论据形式要与原有论据相似;②补写的论据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③补写的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
答题模板
答题规范:①道理论据:时代或国籍+作者+名言;②事实论据: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简短评价。加上分析:正因为……,所以……正体现了……(如有字数限制,务必遵照)。
考点三 掌握论证方法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 (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
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21·湖北恩施)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分析可知,引用习近平的话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结合本段第一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分析可知,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规范答题】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方法指导
第一步,阅读画线句或全段,明确题干设问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某几句话,是问一种还是几种论证方法。
第二步,通过标志词判断运用了哪种(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三步,回忆这种(这几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第四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并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
①举例论证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特别提示:论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在判断论证方法时,切忌漏掉“方法”二字,只简单地写“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这样的表述是不确切的。
考点四 厘清论证思路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 (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
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19·江西)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及文意的理解。文章第7段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这里出现了“规范化”一词,也就是说文章从此段开始谈“语言规范化”的问题,那我们看看怎样从接下来的段落中提取相关信息:第8~9段举一些不规范使用书面语的例子“最好水平”“不以为然”;第10段“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主要意思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第11段主要意思是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第12段“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意思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根据以上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从三个方面,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方法指导
第一步,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
第二步,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
第三步,找论点。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方式,是直接提出论点(通过某一现象提出论点),还是通过道理引出论点。
第四步,析结构。厘清论证层次间的关系,注意先后和主次,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总结全文。总结时注意答出三方面的内容:强调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充分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发出……的号召(或劝诫人们……)。
第五步,找出主要的论证方法和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的,指出摆了什么事实(或论据),讲了什么道理,如何从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题模板
开头提出了(引出了)……的论点(或列出了……事例),接着从正面(反面、正反两面)用……事例证明了……论点(从……角度分析了……道理),最后再次强调了……观点(总结出了……观点)。
表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注意需要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四个明确:①明确看法表态或观点结论;②明确段落或层次;③明确选择了哪些材料;④明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考点五 文意理解与辨析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1 (九下《短文两篇》“思考探究”)
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梳理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择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课本母题2 (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
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课本母题3 (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
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21·江西)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B.文章第④自然段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C.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D.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辨析。“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表述错误。根据第⑥自然段“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可知,诗词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规范答题】C
方法指导
1.文意理解
(1)审清题干,分析题干要求(是全文还是某一段
落),确定搜索的范围和答题的方向。
(2)确定作答区域,提取作答要点。
①全文范围:找出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词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和结尾总结性语句,找到分论点。还要注意总结性的关键词语,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
②段落范围: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范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3)对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分点作答,力求规范。
特别提示:整合信息时遵从“同质合并,异质分列”的原则;答题时优先考虑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作答,其次再考虑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议论文选择题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①无中生有: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误导学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考。
②逻辑混乱:注意时间顺序、流程次序等逻辑性强的信息,设错时常打乱逻辑关系、颠倒次序。
③偷换概念:偷换语句陈述对象、事件、数量、时间等关键信息,打乱其对应关系。
④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⑤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⑥表述绝对:要注意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前面表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例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
⑦因果混乱:注意“论证了”“体现了”“是为了……”这样的词语。
答题步骤
一找:找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注意不一定只有一句。
二比:比对原文与选项表述是否严格一致(注意概念、范围的大小、事件因果等)。
三判断:根据比对结果确定答案(不能一眼判断出正误的可采用排除法)。
考点六 分析议论文语言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 (九上《怀疑与学问》“积累拓展”)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意,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19·江西)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本文是一篇谈语言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主张写文章不要脱离口语,不要脱离“人民大众的语言”,也就是说语言要朴实自然,接地气。“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一类的句子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这是本文语言的第一个特点;“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这样的比喻句,又使文章不乏生动,这是第二个特点。
【规范答题】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方法指导
第一步,审清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是分析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作用还是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明确答题指向。
第二步,审清要点,确定答题指向和角度。①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语言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明的感彩。
第三步,调动做题经验,回忆做这种题型的步骤。
第四步,阅读相关段落,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整合出答案。
答题格式
品析议论语言的角度:总体评价+具体语句分析+小结。
(1)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①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论述了……;②反问/设问/排比:强调了……的观点。
(2)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如“……”(找出具体语句),句中的词准确地论述了……内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找出具体语句),此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阐述了)……的内容(观点),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点七 联系生活实际质疑探究
母题寻根
课本母题1 (九上《敬业与乐业》“积累拓展”)
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同学们之间讨论。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同样需要我们尽力而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认同自己的职业,并且尽心尽力地把分内的事情干好,才能保障社会运转的整体有序,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享受到社会的福利。
课本母题2 (九下《短文两篇》“思考探究”)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真题过招
学考真题 (2021·江西)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②自然段“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可知,人生以诗歌作伴,能使身心愉悦、事业兴隆、品格超群、心气平和;从第③自然段“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可知,以诗歌为伴,获得极致的审美享受;从第④自然段“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可知,以诗歌为伴,我们的语言将更丰富多彩,表达将准确而深刻;从第⑥自然段“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可知,以诗歌为伴,可孕育和继承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感受到独到语言魅力。综上分析,再结合文段最后两段的抒情内容,结合自身体验作答即可。
【规范答题】示例:我赞同作者观点。诗歌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每当我考试失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安慰我,鼓励我继续前行。
方法指导
第一步,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第二步,明确观点。
第三步,简谈自己的理由(看法)。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要求语言上有文采,能用上成语、名句、排比句更好(从文中找出表述作者观点的相关内容,再用自己口吻表述)。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如果试着概括,大体有三个标准:(1)密切联系生活;(2)融入自己的思考;(3)注重语言的表达。这三个标准密切相关,思考是对生活的思考,表达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一句话,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特别提醒:①要联系原文内容或论点;②要有明确的观点、确凿的论据;③尽量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④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把它同熟知的知识紧密结合,以这些知识点为突破口进行评价、探究;⑤语言表述要体现议论文语言简洁、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特点。⑥疏忽大意,往往出现所谈感悟或启迪与文章观点不相一致的明显错误;还有同学可能会忽视“联系生活”或“结合实际”等限制条件,只是一味重申作者的观点,这也是重要的失分点之一。
答题模板
1.谈看法、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思想观点,尽量用正面的思想去理解和阐述。判断,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观点;紧扣阅读材料;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提建议(谈认识)
解答此题需注意以下几点:判断,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建议紧扣阅读材料;要合理,可操作性强;陈述理由,能自圆其说;答案组织分条陈述,使人一目了然。
3.谈启示
解答此类题目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阅读体验引向理性的思考,结合作者的观`点,说说自己的见解。答案尽量要有创新意识,避免泛泛而谈。
答题格式:
我认为……,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