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0 00: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凝固点低于45℃
B.在BC段,该物质没有吸热所以温度不变
C.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
2.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
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如图,再慢慢晾干变硬,送给小朋友。关于制作“糖画”的全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 D.糖的温度一直在降低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放热
B.图乙:“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C.图丙:“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图丁:“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5.关于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铁管比0℃的木头更冷
B.体温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需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与视线相平
6.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7.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关于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吸热汽化 B.“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放热凝固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放热液化 D.“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放热凝华
8.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9.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雾的形成 ②蜡烛滴“泪”③冻衣服晾干④露珠的形成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
A.橡胶 B.沥青 C.冰块 D.石蜡
11.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12.“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白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  )
A. B. C. D.
13.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下列选项中,对应水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下列实例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夏天,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______现象。
17.初秋的清晨,树叶枝头会挂有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太阳升起后,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如图所示,极冷的东北的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美丽的冰花,冰花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附着在窗玻璃的_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19.相信你经历过:①刚买的新鲜蔬菜没得及时吃,就会用保鲜膜包起来或者放入冰箱冷藏起来,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后者是通过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②年终时节,会买来许多牛肉烘干,方便储藏,已备来时之需,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_________蒸发的(填“加快”或“减慢”)。
20.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如图1所示,这是利用了水在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时,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桔子不被冻伤;如图2所示,果农家中使用的液化气是用 ___________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三、综合题
21.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正常使用时,小明发现家里冰箱下部的冷藏室(温度为4℃)里面有水流到外部的接水盘,这些水是内部的_____发生_____形成的。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请你解释这些霜的形成原因______。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_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_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通过___________方法实现的,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些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打开冰箱门,室内温度将会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3.小新暑假去旅游,曾到海边看到人们用“海水晒盐”,即选取大片的海滩,构建盐田,一段时间后,盐田中的水逐渐变少,粗盐也就出来了。小新想,水如果能快点变少,粗盐也就能出得更快。可是水变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新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这种常见的实验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____ 法.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_________ 有关。这种常见的实验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____ 法;
(2)通过 _________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新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 _________ ,水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_____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 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或者“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______(选填“水”或者“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25.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
(1)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______
(2)小明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在罐中装入一些冰水,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为1°C,过了一会,小明发现易拉罐的外壁出现了大量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3)接下来,小明擦干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在冰水中加入一些盐,并不断的搅拌。不一会,发现易拉罐外壁出现大量的小冰晶,再次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为-15°C。这些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4)通过小明的实验,你认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露,什么条件下凝结成霜?______
26.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在热水器的室外机的______中汽化,在储水箱的冷凝器中放热并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热水器中的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在室外机处将______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______中;
(3)空调的室内机能将室内空气中的热“搬运”到室外机处,于是你就能感觉到室外机处总是吹出______风;为了降低能耗,室内开空调时应该把门窗______。
空调与空气能热水器
空调是吸收室内的空气的热能,并把热在室外排放,从而使室内温度降低的装置。
空气能热水器(如图甲)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
图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空调和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
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室外机的蒸发器中迅速汽化,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B.制冷剂汽化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
C.在储水箱的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
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不断的把空气中的热“搬运”到储水箱中,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图乙是空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也是利用制冷剂的不断循环流动,实现搬运热能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E点达到凝固点,因此凝固点等于45℃,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在BC段该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
C.t=2min时,该物质还没有达到熔点,因此处于固体状态,故C正确;
D.EF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
A.烧瓶内的水会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所以水量会减少,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盘上面放一些冰块,金属盘的温度更低,水蒸气更容易发生液化现象,B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错误,故C符合题意;
D.烧瓶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较高,遇冷的金属盘液化,也可能是高温的水蒸气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金属盘的温度升高,则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AC.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这是熔化现象,再慢慢晾干变硬,这是凝固现象,所以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正确,B错误;
BD.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C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A.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铁管与0℃的木头相比,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则0℃的铁管与0℃的木头一样冷,故A错误;
B.体温计也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B错误;
C.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C正确;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
A.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
B.“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B错误;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正确;
D.“晓驾炭车辗冰辙”,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故选C。
8.B
【详解】
将液态氮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由于水温远高于液态氮的沸点,使液态氮剧烈汽化变成氮气,并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水放热凝固变为冰,所以会在水面上产生固体,故B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①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②蜡烛滴“泪”,是熔化现象;
③冻衣服晾干,是升华现象;
④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④。
故选D。
10.C
【详解】
晶体由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常见的非晶体有橡胶、石蜡、沥青、玻璃等。
故选C。
11.B
【详解】
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B
【详解】
金属钛是一种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前和熔化后温度要升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地面上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凝华成冰下降,冰在地面上吸收太阳光的热量熔化成水,以此循环,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B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气态变成固态的凝华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C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从气体变为固体,故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6.凝华
【详解】
对于晶体,低于熔点时是固态,高于熔点而低于沸点时是液态,高于沸点时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该物质对应的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该晶体物质发生凝华现象。
17. 液化 汽化 内 凝华 放热
【详解】
[1]清晨在树叶枝头和蜻蜓身体上会挂有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汽化的缘故,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3][4][5]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较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所以形成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凝华放热。
18. 凝华 室内
【详解】
[1]水蒸气从气态变为固态的冰花是凝华。
[2]由于是室内的热的水蒸气碰到了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故冰花在室内。
19. 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降低液体温度 加快
【详解】
[1]用保鲜膜把菜包起来,保鲜膜使水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是通过减小液体的表面积来减慢蒸发的。
[2]把菜放入冰箱冷藏起来,菜的温度降低,是通过降低液体温度来减慢蒸发的。
[3]把牛肉烘干时,提高了牛肉的温度,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加快牛肉中水分的蒸发,防止变质。
20. 凝固 放出 压缩体积
【详解】
[1][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是放热过程。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如图1所示,这是利用了水在凝固成冰时,放出热量,使桔子不被冻伤。
[3]使气态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果农家中使用的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1. 液化 汽化 水蒸气 液化 见解析
【详解】
(1)[1][2]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冷藏室内有水,是进入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5]如果冰箱密封不严,外界空气进入冰箱内部,由于外界空气温度高于冰箱内部的温度,根据热传导定律,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发生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所以加上密封条外部空气不能进入冰箱,这样就不会有水蒸气凝华形成霜。
22. 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放 凝华 上升
【详解】
(1)[1][2]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在冷冻室里发生汽化,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液化过程放热。
(3)[5]如若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不严密,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霜。
(4)[6]关闭冰箱门时,制冷剂将冰箱内的热量“搬送”到外部,可使室内温度上升。打开冰箱门,内外的总能量不变,不应该影响室内温度,但由于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最终使室内温度有所上升。
23. 控制变量 表面积 控制变量 AC 少 不正确 他只控制了温度、水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详解】
[1]要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温度、水的表面积的大小、以及水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的关系时,控制了水滴的质量相同,应用控制变量法。
(1)[2]比较A、B两图,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大小关系。
[3]这种常见的实验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4]分析A、C实验可知,水的质量相同、表面积相同、水的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也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5]根据小明的实验现象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水蒸发越快。
[6][7]小明同学的验证过程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只控制了温度、水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24. 差 不变 氮 D
【详解】
(1)[1]发生莱氏效应时,水滴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现象是水汽化的更慢,说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差。
(2)[2]水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发生莱氏效应时大气压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变。
(3)[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液氮迅速汽化,在液氮和人的皮肤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氮气膜,从而保护人的皮肤,所以是因为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4]A.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干冰,干冰是固体,所以A错误;
B.由于莱顿弗罗斯特现象,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所以B错误;
C.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比如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所以C错误;
D.由(1)可知,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D。
25. 猜想: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或温度) 液化 凝华 条件: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不低于0°C时水蒸气液化成露。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很低,低于0°C以下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详解】
(1)[1]根据霜和露的形成时间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或温度)。
(2)[2]易拉罐的外壁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罐壁液化形成的。
(3)[3]在在冰水中加入一些盐,并不断的搅拌,易拉罐的温度变得更低,易拉罐外壁出现大量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罐壁凝华形成的。
(4)[4]通过小明的两次实验对比分析可知水蒸气凝结成露的条件: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不低于0°C时水蒸气液化成露。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很低,低于0°C以下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26. 蒸发器 液化 空气 储水箱 热 关闭
【详解】
(1)[1][2]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在储水箱的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
(2)[3][4]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吸收空气的热能,并传给储水箱从而来制造热水。
(3)[5][6]将室内空气中的热“搬运”到室外机处,所以外机吹热风,为了降低能耗,室内开空调时应该把门窗关闭,防止外界的热进入屋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