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11:0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6 狼牙山五壮士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眺望(zhào) 胳膊(bo) 晋察冀(jì)
B.屹立(qǐ) 瞄准(miáo) 手榴弹(liú)
C.沉着(zhuó) 日寇(kòu) 棋盘陀(tuó)
D.崎岖(qū) 沸腾(fó) 使劲砸(zá)
2.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A.放任,不加拘束 B.放 C.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3.在正确的字下面画“-----”
骨髓(suí suǐ) 剔透(tī tì) 脊梁(jí jǐ) 悄然(qiāo qiǎo)
刹那(chà shà) 扎根(zā zhā)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站在)高临(相邻)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B.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连贯,穿通)注(集中 )地瞄准敌人射击。
C.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砍掉)钉截(切断)铁地说了一声“走!”!
D.战士们也昂( 抬起 )首( 头 )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B.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C.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D.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字词。
1.日kòu( )向我晋察jì( )根据地进犯,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他们lūn( )起shǒu liú dàn( )向敌人扔去。
2.六月天是一fù( )娃娃脸,刚才还是雨如báo( )子般砸下来,山jiàn ( )流水激起fèi( )腾的浪花,这会儿又是晴空万里,彩虹高xuán( )。
7.课文在描写人物时,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请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这段话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的_______和_______。“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写出了马宝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比作_____,一个“砸”字可以看出五位壮士对敌人的_____,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_____________。
3.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1)这两句话是对五位壮士的_____和_____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为能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感到_________的心情,以及他们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2)此时,五位壮士的心里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学校拟开展“我与广告零接触”活动,决定请某广告商到学校学术报告厅作广告知识讲座。如果你作为志愿者,请根据下面的平面示意图,向前来进行讲座的同志介绍从学校大门到学术报告厅的行进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孩子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感悟。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 )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0.请用小标题概括片段内容:__________。
1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2.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例如第②句概括写了五位战士痛打敌人,这是__________的描写;再如第③句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的沉着指挥,这是__________的描写。
13.选文中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的描写给人以整体感,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群体的英雄形象。
B.点的描写让人从具体的细节中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壮士的英勇顽强。
C.点面结合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有趣。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4.这段话选自《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请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小标题。
_______ 痛击敌人 _______ _______ 跳下悬崖
15.这段场景描写作者运用了_________的写法,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请你找出描写整体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填空。
这段话描写了战士们痛击敌人时的表现,其中“满腔怒火”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_, “把胳膊抡一个圈”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 从对五位壮士的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 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有误,“眺望”中的“眺”应读作“tiào”。
B.有误,“屹立”中的“屹”应读作“yì”。
C.正确。
D.有误,“沸腾”中的“沸”应读作“fèi”。
2.C
【详解】
要求结合语境理解字义“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句中“纵”: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3.suǐ tī jǐ qiǎo chà zhā
【详解】

4.A
【详解】
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5.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
A句应将“紧跟在班长后面,”句末“,”改为“。”
6. 寇 冀 抡 手榴弹 副 雹 涧 沸 悬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寇、冀、抡、榴、副、雹、沸”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1.寇、冀、抡、手榴弹;2.副、雹、涧、沸、悬。
7. 语言 动作 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 比喻 石头 雹子 强烈仇恨 对敌人的仇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动作 神态 欣慰和自豪 勇于献身、大无畏 示例: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了,我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们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牺牲,我们感到很光荣。我们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详解】
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班长马宝玉这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坚决果断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写出了马宝玉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决果断。“走!”语言简洁,表现了人物的果断和坚决。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根据比喻句的特点,找出句中的本体是石头,喻体是雹子。“砸”表现了战士们使出的力气之大,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去体会战士们当时的心理,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3.(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分析能力。
“眺望”“回头望望”“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说明这是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喜悦”表现了人物的心情。面对牺牲仍然面露喜悦,体现出五位壮士勇于献身、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
(2)本题考查知识拓展。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了,我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们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牺牲,我们感到很光荣。我们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8.示例:从学校大门进入,经通道至操场,从操场右侧通道至一教学楼,然后沿通道至文化长廊右侧,经通道到达学术报告厅。(意对即可)

9. 妈妈常对我说:“只要你能快乐地长大,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说话办事斩钉截铁,从不犹豫。 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10.痛击敌人
11.一边……一边……
12. 面 点
13.C
10.
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通读选文,从“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可知讲述了痛击敌人。
11.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
仔细阅读句子,分句前后表示并列关系,所以选择“一边,一边”这组关联词。
12.
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属于面的描写。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属于点的描写。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点面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一般用在场面、环境描写中,既给读者以整体感,又让读者能真切地了解到事物(景物)的具体特点。使用这种写法有3点好处,一是通过概括地写出场面气氛特点,选择合适的“点”来具体详写,能烘托环境气氛;二是在写人作文中,围绕“面”表述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点”来表现和证明,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三是点明场面的基本情况、特点,再选择典型的人或事物具体描写,使场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更好地表现写作主题。文中面的描写给人以整体感,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群体的英雄形象,点的描写让人从具体的细节中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壮士的英勇顽强。
14.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15. 点面结合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16. 神态 动作 英勇顽强、痛歼敌寇
14.
本题考查了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本文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结合课文原文内容可拟写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15.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段话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结合句子“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可知,这是描写整体场景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是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16.
本题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段话描写了战士们痛击敌人时的表现,其中“满腔怒火”写的是人物的神态,“把胳膊抡一个圈”写的是人物的动作,从对五位壮士的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