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之《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之《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3: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
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最后一课》。
(二)题 解
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 “最后一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 “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
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使他们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按照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这三个层次。现在,让我们一起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分析 “上学路上”这部分
同学们,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好不好?评点法,就是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划出来,用几个字或三言两语加以评论。我们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来评点课文,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人。具体方法: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批注。
用评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其用意有两点:
1.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评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客体进行选择、分析和创造,从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重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评点,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和评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教师出示问题:
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
②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学生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现在,我们来交流评点的内容。
①有关语句:
A.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B.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批注:贪玩。
②有关语句: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
字也说不上来。”
批注:不爱学习。
③有关语句:
A.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
B. 铁匠华希特和 “我”开玩笑,他 “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批注:经常迟到。
④有关语句:
A. 看到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感到 “有趣多了”。
B.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批注:不懂事。
⑤有关语句:
A.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B. “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批注:能管得住自己。
2.分析 “最后一课”这部分
我们继续用评点法来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②当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③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体现了“课程基本理论”中提倡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评点,小组交流,推选一人在全班发言。一学生发言后,请同学们给他补充、更正。教师做必要的提示。)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A. 有关语句:
往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批注:教室里的气氛和往常不一样。
B. 有关语句:
往常,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批注:听课的人和往常不一样。
C. 有关语句:
往常,“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今天,“我”迟到了,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责骂 “我”,见了 “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批注:老师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 “最后一课”。
②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总的感受是 “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A. 有关语句: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批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B. 有关语句: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批注: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 有关语句:
当老师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批注: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爱国的激情促成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
分析人物在习字课上产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
A. 有关语句: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批注: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B. 有关语句: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批注: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师生小结
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同学们,我们已经尝试了用评点法分析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根据你的实践,你认为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选准评点的对象,能够体现课文主旨的重点词语、精彩句子都属于评点的范围;二要讲究评点的深度,要紧扣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写出自己的感想;三要简明扼要,评要准确简明,点要恰当醒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归纳出评点的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1870—1871年普法战争)情节:   上学路上 最后一课小弗郎士: 贪玩热爱法语不爱学习经常迟到 理解、敬爱老师不懂事热爱祖国能管住自己方法: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最 后 一 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洋溢着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了解小说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表情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的含义。
(一)研习课文
我们用评点法阅读课文 “最后一课”、“宣布下课”这两部分,看看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思考以下问题: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2.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学生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后明确:
解决第1、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外貌、语言描写来理解人物。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关语句:“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评点: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
①有关语句:“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评点:宣布 “最后一课”,连用两个 “最后”,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愤慨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悲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②有关语句: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评点: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明他的爱国感情。
③有关语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评点:赞美祖国语言的优美,强调学好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再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分析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借助比较、联想、体验,对语言对象的隐含意义作深度的把握。
提问: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句中的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后明确: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解决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举止、表情描写来理解人物。
3.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的
有关语句: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评点: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4.师生小结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二)课堂讨论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如果同学没有问题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老师出示问题: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如果换成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三)朗读 “宣布下课”这部分
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沉浸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境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宣布下课”这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1.老师范读,指点
① “我——我——”这两个 “我? 要读出颤抖的音调,表达出韩麦尔先生极其悲痛的感情。两个破折号,表明声音断断续续,两个 “我”字的读音之间应有适当间歇,不能连在一起。
② “法兰西万岁!”要用比较高的音调读出来,要表现出激情。
③ “散学了,——你们走吧。”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来,速度要比较慢,要表现出无比沉痛的心情。
2.学生练读
练习的方法:先以两人为一组相互指导练读,然后提名学生朗读。
作 业
下边一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 《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读后答题。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10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
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祁瑞宣老师教的 “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和韩麦尔先生教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
2.祁瑞宣老师和韩麦尔先生在上课时都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分别找出一例,并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表现?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 “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提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题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受到形象感染和感情熏陶,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解题时,可采用评点法。
参考答案
1.两堂课的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因为这两篇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
2.祁瑞宣老师 “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祁瑞宣老师和韩麦尔先生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3.由学生自己谈感想。可围绕这截然相反的表现都源于爱国精神来阐述。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情节:     最后一课      宣布下课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脸色惨白
          宣布最后一课    哽住
          批评家长      “法兰西万岁!”
          检讨自己      做了一个手势
  方法: 外貌、语言、行动描写。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篇教案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课程目标,做到 “情? 贯始终。《最后一课》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因此,教案把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确定为第一点教学要求。为了达到这一教学要求,上课的第一步,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导入,一出手就以 “情”牵住了学生的心;接着第二步,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也贯注了一个 “情”字;第三步,在分析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时,围绕着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设计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评点,这是以问寻 “情”,以评激 “情”;第四步,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评点外,还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能集中体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感情的有关情节来加深理解,更是以读品 “情”,从而圆满达到了第一点教学要求。最后一步所布置的作业练习,仍然紧扣上述教学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激发的 “情? 延续到课外,并具有加深和扩大的作用。
课程标准将学习的 “过程与方法”纳入语文课程目标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因此,教案把 “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确定为第二、第三点教学要求。根据这两点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让学生围绕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阅读、评点课文,让学生进入小弗郎士所生活的情境,走近作品的人物,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体会、理解和感悟课文的意义,谈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法和学法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对能否顺利达到教学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围绕教学要求,教案主要运用了评点法和朗读法。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时,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思考、评点。这些问题抓住要点,很有启发性。学生在评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自然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分析完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后,安排学生反复朗读 “宣布下课”这部分课文,并在读前作了十分具体的朗读指导,这对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这些方法,对顺利地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