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下图可以看出1916年胡适提倡
胡适日记·卷十四(一九一六年) 答梅觐庄——白话诗..... 437 答觐庄白话诗之起因......442 一首白话诗引起的风波....447 打油诗寄元任.....460 文学革命八条件.....464 觐庄之文学革命四大纲......468
A.民主 B.科学 C.新文学 D.新道德
2.“帝制破除之后,虽有军阀专政,但他们仍混战不已,专制控制大大减弱,社会十分混乱,这种缺乏控制中心、大分化、大重组的社会状态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和争鸣提供了空间。”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发生的背景 B.发展的历程 C.开始的标志 D.产生的影响
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民报》 B.《青年杂志》 C.《时务报》 D.《国闻报》
4.下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某章的目录,该章的主题应为( )
—、观念形态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三、科学和民主… 四、各色各样的“主义”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5.“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陈独秀 B.周恩来 C.毛泽东 D.李大钊
6.在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口号:“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他正在引导同学们进行哪一专题的复习( )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中国人民抗争列强侵略的过程
7.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新“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讲话要听从,太太出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上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8.转型中的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为语言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文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障碍,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革新语言文化,借鉴西方现代元素来改造国民。与这一“革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剪辫易服运动 B.五四运动 C.废止缠足运动 D.新文化运动
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下列选项与之关联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 B.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戊戌变法
C.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 D.民主共和的实现——新文化运动
10.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归纳历史知识体系。下图是八年级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他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A.争取民族独立 B.探索近代化道路
C.追求民主自由 D.建立近代化工业
11.当知识分子对民国初年的政治感到痛彻失望之后,他们选择了用新的思想来挽救破裂的社会,发出了那个时代的呐喊。他们的“呐喊”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变法维新 D.民主与科学
12.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3.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为“它”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资政新篇》和天京事变 B.《时务报》和百日维新
C.《民报》和武昌起义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4.“老梅发牢骚,老胡哈哈笑。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虽未必不佳,今名何尝不妙?”胡适的这首诗旨在( )
A.宣扬民主科学 B.抨击封建礼教 C.提倡文学革命 D.追求男女平等
15.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意在( )
A.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
C.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D.提倡白话文为新文学语言
二、综合题
16.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发动了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最后一场战役几乎埋葬了所有努力。
材料二 1895年春,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1)材料一提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事件?这场“政治变革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4)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7.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1)材料一中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拉开这一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具体指什么?为了不让“树墩”萌发,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综上所述,指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胡适日记”“白话诗”“文学革命八条件”,可知反映的是胡适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道德,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和争鸣提供了空间”,可知,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控制减弱,造成中国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发展的历程”,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故B符合题意。《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详解】
根据题干目录中“观念形态的革命”科学与民主”等信息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据此可知该文章的主题是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国民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故选C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热情宣扬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D项正确;陈独秀不是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物,排除A项;周恩来不是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物,排除B项;毛泽东不是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是近代化早期探索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体现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C项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到1919年,题干包含事件不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题干事件均发生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排除B项;中国人民抗争列强侵略的相关事件是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的反抗,如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三从四德”的变化体现了对封建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B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排除A项;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胡适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文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障碍,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革新语言文化,借鉴西方现代元素来改造国民”结合所学可知知识分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发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革新”内容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D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洗礼,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戊戌变法的变法图强,到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体现了近代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即由科技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即探索近代化道路,B项正确;材料的主题不是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自由、建立近代化工业,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1.D
【详解】
民国初期,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资产阶级认为要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该用资产阶级想想文化改造国民性,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故D符合题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地主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排除ABC。故选D。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的可知,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三民主义是1911年前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变法维新是1895年甲午战后的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所以按照先后顺序应是①④③②,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D
【详解】
根据题干“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D项正确;《资政新篇》和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排除A项;《时务报》和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有关,排除B项;《民报》和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虽未必不佳,今名何尝不妙?”体现了胡适主张的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属于文学革命的体现,C项正确;宣扬民主科学,抨击封建礼教是新文化运动在其他方面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项;追求男女平等属于抨击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据所学知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意在提倡白话文为新文学语言,D项正确;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排除AB项;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6.(1)洋务运动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新文化运动 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①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②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③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任意一点即可)
(1)
根据材料一“自强”和“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材料提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因此“政治变革运动”是指戊戌变法,这场“政治变革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
根据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懦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革命性质。
(4)
根据材料四“……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因此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的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等。
【点睛】
17.(1)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重要转折”: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关键:变官制(或改革政治制度)。
事件:公车上书。
(3)“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运动:新文化运动。
(4)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说明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指的就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即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
根据材料可知,“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说明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具体来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中,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封建统治的根基还是没有彻底铲除,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改变政治制度是不足以救中国,必须改变国民的思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4)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科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以近代化探索呈现出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