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该政府为加强边疆管理,在A处设置了什么机构
A.丞相 B.中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
2.边疆的安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通判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傣族 B.蒙古族 C.回族 D.壮族
4.元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突出特点是( )
A.迁入内地 B.大力开发 C.因地制宜 D.互助合作
5.根据如图元疆域图(局部)判断,我们的家乡山东东营当时属于哪一行政机构的辖地( )
A.山东行省 B.河南江北行省 C.中书省 D.陕西行省
6.“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是
A.云南地区 B.西藏地区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7.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司制 D.行省制
8.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在地方设行省 B.订立“澶渊之盟”
C.实行盐铁官营 D.在地方设“三司”
9.在对下图的判断中,同学甲和乙发生分歧。乙错误地以为是“清朝”疆域图,被同学甲纠正为“元朝”疆域图。同学甲的判断依据包括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满族在元朝形成
③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④大都是元朝都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0.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中书省 C.郡县制 D.行省制
11.影视作品的内容背景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在一部以元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可以出现的场景是( )
A.西域都护管理新疆 B.元昊称大夏皇帝
C.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D.宣政院管理西藏
12.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台湾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驻藏大臣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14.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15.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
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
二、综合题
16.探究与问答
王强同学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复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他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
(2)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
和谐盛世篇
(3)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______ ”。
少数民族帝王篇
民族 人物 功绩
契丹 ______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蒙古 ______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生活习俗篇
(5)物质文化生活: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 ______ ,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17.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4)指出材料四中“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图片“大都”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元朝,A地是西藏,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理西藏,C项正确;秦朝时期在中央设丞相,排除A项;中书省不是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B项;清朝时期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D
【详解】
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A项;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排除B项;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ABD项民族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C项正确;迁入内地是元朝的民族政策,A项错误;大力开发是发展经济,不是管理手段,B项错误;互助合作在元朝管理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故选C。
5.C
【详解】
据元疆域图(局部)可知,山东东营当时属于中书省的辖地,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C项正确;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元朝没有山东行省,排除A项;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属于行中书省,管辖范围均不包括山东东营,排除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中央大都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根据“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也可以看出这点,B项正确;由此可知,宣政院所辖之地是西藏地区,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符合题意;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A排除;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B排除;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其中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C排除;故选D。
8.A
【详解】
依据“图片①元世祖“可知,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关。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A项正确;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排除C项;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依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辽阳行省”“甘肃行省”等,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①符合题意。在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满族形成于明朝末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故②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③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故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组合型历史选择题最常见的方法是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10.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再结合题干可知,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中书省属于中央行政机关,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得,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D项;依据题干中信息“元朝”“可知,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置的,故排除A项;元昊称大夏皇帝,是在北宋时期,故排除B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是在10世纪初,故排除C项。故选D。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C项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D项是元朝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掌管军民之事。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C项正确;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根据“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可知,农书内容的丰富,总结了南北经验,得益于国家逐步实现统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农书内容的丰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
根据示意图,可知①处是元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选项C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A排除;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B排除;明朝在地方设“三司”,D排除。故选C。
16.(1)科举制
(2)行省制
(3)魏征
(4) 开元盛世 阿保机 忽必烈
(5)占城稻
(1)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
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行省制,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3)
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魏征。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4)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5)
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点睛】
17.(1)开明的民族政策。
(2)辽;西夏。
(3)澶渊之盟。
(4)回族。
(1)
材料一中“朕”是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契丹和拓跋(党项族)分别建立了辽、西夏政权。
(3)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的内容。
(4)
根据所学可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