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2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2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0 09: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是由上而下
B.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C.两次实验都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的
D.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2.元旦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打开后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他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很“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小雷倒了一碗尝尝这一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B.猜想与假设
C.提出问题 D.交流与合作
3.观察下列两表中部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信息,关于两表信息说法不正确的是(  )
部分物质的熔点表(℃)
纯铁 铝 金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钨
1535 660 1064 -38.8 -117 3410
部分物质的沸点表(℃)
水银 酒精 二氧化碳 液态氧 液态氮 液态氦
357 78.5 -56.55 -183 -196 -268.9
A.在铁锅中可以熔化金
B.白炽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温度达2000℃,灯丝必须选金属钨制作
C.空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另有少量氦气等稀有气体,那么液态空气吸热沸腾时,最先出来的气体是氦气
D.黑龙江漠河地区的历史最低气温为-52.3℃,冬天该地区应选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4.烹制油炸食品时,如果不慎将水滴溅入烧热的油锅中,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同时油花四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传导热的速度很慢 B.水滴的温度与油的温度不一样
C.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 D.水滴太大了
5.江都地区入冬后,我们常将教室门窗紧闭。早晨我们常看到窗户上“模糊一片”,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模糊一片”是液态小水珠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形成原因相同
C.“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外侧
D.通常教室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
6.下列措施中,能加快蒸发的是(  )
A.把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 D.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
7.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8.下列事例中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将菜用保鲜袋封好放入冰箱内 B.用扫帚摊开篮球场的积水
C.在通风处晾衣服 D.利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9.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归园田居 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关于诗中露的形成和消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放热汽化,后者是放热液化 B.前者是吸热熔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C.前者是放热液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D.前者是吸热液化,后者是放热汽化
10.2021年学生学习期间,为加强预防新冠病毒,学生进出校园时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是容易使眼镜“起雾”给学习带来不便。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B.“雾气”其实质就是水蒸气
C.冬天佩戴口罩眼镜不容易出现“雾气”
D.自加热镜片可以防止“雾气”生成
1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的是
A.湿手烘干
B.深秋凝霜
C.清晨结露
D.冰雪消融
12.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  )
A.液化吸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放热
13.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4.每年3月至4月,贵港会出现“回南天”这种气候现象,即从中国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使贵港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B.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这是升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15.小雪在家中帮助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雪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下面四幅图象中,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我们家庭使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储存的.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人更严重,是因为_____.
17.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针状叶子的作用是可以防止水的________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蒸气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18.做手术时把氯化烷(沸点:31.1℃)滴到人体内某局部(36℃左右)时,氯化烷会________吸热,使局部“冻结”,起到麻醉作用,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 -180 -196 -78.5
19.如图所示是用于治疗运动扭伤的冷冻喷剂,它是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其______装入罐内。喷在伤处会迅速发生______,______热量,温度降低,使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人的伤痛很快消失。
20.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体燃料丁烷在常温下呈气态,有人称其不小心将打火机破碎在口袋中,致使身体冻伤,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三、综合题
21.请阅读《火箭发射时的降温方法》并回答问题。
火箭发射时的降温方法
火箭是如何发射的呢?火箭发动机点火以后,推进剂(液体的或固体的燃料和氧化剂)在发动机燃烧室里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些气体从发动机喷管高速喷出,对火箭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沿气体喷射的反方向前进。推进剂的化学能在发动机内转化为燃气的动能,形成高速气流喷出,产生对火箭的推力。
在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团巨大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火箭点火起飞时,箭体尾部喷出的燃气几乎“直击”发射平台,使得发射平台瞬间接近3000℃,足以熔化绝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即便火箭发射平台由特殊材料制成,表面有防热涂层,也很难承受如此高的温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原来,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水。
这些水对火箭的发射起着重要的作用。导流槽的作用就是将燃气迅速地导向远离试车台的地方,防止火焰、烟尘及碎片反射回来冲击试验台,毁坏发动机和设备。
现在,国际上先进的降温方法是喷水降温。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技术负责人介绍:“在火箭飞到5米高以后向箭体尾部火焰中心喷水,两级喷水设施各喷20余秒,完成400吨的喷水量”。因此,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塔,为此要“顶”一个能容纳600吨的水箱,装好自来水备用。技术负责人介绍:“400吨水中,有30%的水会变成气体到大气中,60%的水则通过导流槽流走,发射平台核心区降温幅度在1000℃左右”。此外,该系统还有良好的降低噪音效果。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点火加速升空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使火箭的机械能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
(2)火箭发射时,在下面看到的一团一团的“白雾”主要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3)水变成气体到大气中,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______,这个过程需要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神奇的莱顿弗罗斯特现象
我们知道,如果接触比自己体温高很多或者低很多的物体,我们都极有可能会被烧伤或者冻伤,其根本原因是巨大的温度差会导致相应的身体组织细胞死亡,从而使人受伤。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即使温差非常大但是人依旧没有受伤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民俗中存在的“过火仪式”,人们赤脚从炽热的炭火上踩过,双脚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由荷兰植物学家赫尔曼·布尔哈夫在1732年首次发现,之后在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记载于《论普通水的性质》一文之中。文章中提到,当液体接触一个远超液体沸点的物体时,液体就会剧烈汽化,在液体表面会产生一层蒸气,由于蒸气的导热性能很差,从而导致液体和高温物体分隔开来,离开高温物体的液体沸腾的速度就会大大减慢,导致液体能够存在较长时间。
比如,常温的水珠滴落在高温铁板上,水珠中跟铁板接触的部分会迅速沸腾汽化形成水蒸气。与此同时水珠其他部分依旧保持液体的状态,由于水蒸汽的导热性比液体水差得多,蒸气层阻隔水直接接触滚烫的铁板,从而大大降低水滴汽化的速度。
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液体的沸点,我们就能够看到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比如把水滴落在滚烫的铁板上,假若铁板的温度仅高于水的沸点()一点,水只会发出嘶嘶声并迅速沸腾。但当铁板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我们称这一温度为莱顿弗罗斯温度点。可见,温度差才是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关键。这一温度点与液体的种类、纯净度、高温物体材质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当铁板的温度到达左右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水滴的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了。
在一些地区宗教民俗中,人们相信赤脚踩过烧红的炭火能够驱除不幸,相信能够给人带来好运,这是一种淳朴的寄托,这种赤脚踩过炭火的仪式俗称为过火仪式。仪式中的人为什么能够赤脚踩过炭火不被烧伤呢?这其实也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应用。人们在赤脚踩过炭火之前,会先将脚在凉水中浸湿,脚掌就不会被烧伤。当然,人们踩过炭火的时间一定要短,否则人就会受伤了。
在一些相对极端的情况之下,事情的发展结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通常的经验判断往往会出现问题。这时候我们除了惊叹之外,更需要认真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最终找到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选填“升华”或者“汽化”);
(2)根据本文内容说明为什么水滴滴在以上的铁板上时反而汽化速度变慢了?( )
(3)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用手去拿刚刚蒸熟的馒头时,怎么做才能使手不容易烫伤?( )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oC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oC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根据已学知识晶体凝固的条件是:________。由上表可知混合液中,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的过程中,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
A.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
2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当地居民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它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小强发现妈妈用湿拖把拖过的地面,很快就干了,而地面瓷砖是不吸水的.为探究“水的消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强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展在凉爽的室内、风和日丽的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的大小均相同).
(1)地上的水干了,它属于物理学中的______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与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小强在室内的实验是_____(填“是”或“否”)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在随州农村,农业缺水现象普遍,张爷爷种了一块玉米地,玉米苗一尺多高,为抗旱、节水、保墒,在下列措施中,应向张爷爷推荐的措施有:______.
A.早、晚气温较低时浇水
B.中午风和日丽时浇水
C.把水均匀泼洒在玉米地里
D.在玉米蔸附近浇水
E.在植株间的空地处可用些秸秆、树叶作简单覆盖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还要加入不易汽化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低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不过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散热效果.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A.逐渐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C.逐渐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2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
A.30% B.40% C.5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混合液中的水因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减少,从而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防冻液的含量,所以混合液的沸点会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此类实验中,因需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要先放置酒精灯并点燃,然后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固定好铁圈后,放置石棉网、烧杯,然后根据烧杯中的水确定温度计的高度,确保温度计的液泡既可以完全浸没在水中,又不会与烧杯接触,所以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根据Q吸=cmΔt,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质量小的温度变化大,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即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C错误;
D.根据水沸腾的条件可知,移去酒精灯后水继续沸腾,烧杯中的水还在从温度较高的石棉网和铁圈吸收热量,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小雷在室内看到暖瓶打开盖后,不冒白气,小雷猜想可能是暖瓶不保温,所以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这个环节,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
A.铁的熔点是1535℃,金的熔点是1064℃,所以当温度到达金的熔点时,铁还没有熔化,可以在铁锅中熔化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钨的熔点是3410℃,当灯丝的温度到达2000℃时,钨还是固体,可以用来制作灯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液态氮、液态氧、液态氦中,液态氦的沸点最低,所以当温度逐渐升高时,首先到达液态氦的沸点,氦气最先出来,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8.8℃,黑龙江漠河地区的历史最低气温为-52.3℃,当气温为最低气温时,水银已经凝固为固体了,不能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液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水的沸点比油的低很多,水进入热油中后,会迅速汽化变成气体,体积膨胀,它要发出剧烈的响声,同时将油溅起,故选C正确。
5.C
【详解】
A.“模糊一片”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都是液化形成,因此形成原因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内水蒸气在窗户上液化,因此“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内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教室北侧窗户比南侧窗户光照时间更短,温度更低,水蒸气液化更明显,所以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
A.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温度,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降低了水果的温度,减慢水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减小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坎儿井很深,且井口很小,减小了表面积和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增大了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既减慢了空气流动、减小了表面积,又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吹风机吹头发,既提高了温度又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
A.将菜用保鲜袋封好放入冰箱内,既降低了温度又减慢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了蒸发,故A符合题意;
B.用扫帚摊开篮球场的积水,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通风处晾衣服,加快了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即增加了表面的温度,又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出热量;露消失,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
故选C。
10.D
【详解】
AB.“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液化过程放热,故AB错误;
C.冬天,戴眼镜的人佩戴口罩,眼镜镜片容易变模糊,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水蒸气液化需要放出热量,自加热镜片的温度高,可以防止“雾气”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A.湿手烘干是手表面的是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后,水很快会消失,是因为水吸热后变成了水蒸气,属于蒸发现象,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D
【详解】
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温度计示数会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详解】
中国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放热液化成水珠,使贵港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
妈妈烧水时,水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至沸点,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小雪往锅里加水后,锅内的水温度降低,继续加热,水温度逐渐上升至沸点,再次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水上方的气压相同,所以两次沸点相同。
A.图示中,水两次沸腾的温度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加入冷水,锅内的水温度也一直保持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加入冷水,锅内的水温度先快速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第一次沸腾时的温度,故C符合题意;
D.图示中,加入冷水后,锅内的水温度下降后垂直上升,而水在吸热热量后,温度应是逐渐上升至第一次沸腾时的温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压缩体积 液化放热
【详解】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100℃的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变成100℃的水,由于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点睛】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00℃水蒸气与100℃的开水两者的温度相同,不同的是两者的状态,因此分析两者烫伤情况不同时,要从两者的不同点去入手分析.
17. 蒸发 液化
【详解】
[1]沙漠中仙人掌针状的叶子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
[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18. 沸腾 二氧化碳
【详解】
[1][2]由于氯化烷的沸点低于人体内某局部的温度,所以氯化烷会沸腾(汽化)吸热;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所以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19. 液化 汽化 吸收
【详解】
[1]液化的方法有加压和降温,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液化装入罐内。
[2][3]喷在伤处吸热,会迅速发生汽化,使患处温度降低。
20. 正确 打火机里面的液体(或丁烷)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
【详解】
[1][2]此人的说法正确,因为打火机破碎后,打火机里面的液体迅速汽化,而汽化过程吸收热量,使身体温度降低,所以会冻伤。
21. 增加 小水滴 汽化 吸收
【详解】
(1)[1]火箭加速上升过程时,需要更多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燃气的内能是靠燃料燃烧后放出,即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向后喷出气流使自身受力前进,最终使火箭的机械能增加。
(2) [2]“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3) [3][4]水变成气体到大气中,由液态到气态,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22. 汽化 当液体接触一个远超液体沸点的物体时,液体就会剧烈汽化,在液体表面会产生一层蒸气,由于蒸气的导热性能很差,从而导致液体和高温物体分隔开来,离开高温物体的液体沸腾的速度就会大大减慢。 因刚刚蒸熟的馒头的温度远大于水的沸点,故在拿馒头前先将手用冷水浸湿,使其发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使手与馒头之间形成水蒸气层,蒸气层阻隔手与馒头直接接触,从而使手不被烫伤。
【详解】
(1)[1]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2)[2]当液体接触一个远超液体沸点的物体时,液体就会剧烈汽化,在液体表面会产生一层蒸气,由于蒸气的导热性能很差,从而导致液体和高温物体分隔开来,离开高温物体的液体沸腾的速度就会大大减慢。
(3)[3]因刚刚蒸熟的馒头的温度远大于水的沸点,故在拿馒头前先将手用冷水浸湿,使其发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使手与馒头之间形成水蒸气层,蒸气层阻隔手与馒头直接接触,从而使手不被烫伤。
23. 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热 先降后升 B 变高 水分蒸发,防冻液含量变高,沸点变高
【详解】
(1)[1][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热;从图中的数据可知,凝固点先由-17℃降低,最低能降到-49℃,然后慢慢上升,上升到-28℃,故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先降后升。
(2)[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由于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故凝固点在,由于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故选40%即可,故选B。
(3)[4][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是由于水分在挥发,而防冻液不易挥发,故防冻液的含量会升高,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防冻液的含量越高,混合液的沸点越高;其原因为水分蒸发,防冻液含量变高,沸点变高。
24. 利用水蒸发时吸热 加快水的蒸发
【详解】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是为了保证水分的持续蒸发,因为蒸发过程会吸收热量,所以有利于降低了食物的温度,从而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温度、表面积、空气.考虑干燥,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通风而是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降低温度.
25. 汽化(蒸发)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 有 ADE
【详解】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明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地上的水干了,它属于物理学中的蒸发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等因素有关.小强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展在凉爽的室内、风和日丽的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使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相同,不同的是温度,所以,小强在室内的实验是用了控制变量法.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都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早、晚气温较低,水蒸发较慢,故A符合题意;中午风和日丽时,温度高,水蒸发快,故B不符合题意;把水均匀泼洒在玉米地里,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在玉米蔸附近浇水,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D符合题意;在植株间的空地处可用些秸秆、树叶作简单覆盖,减小了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E符合题意,故选ADE.
26. D C 汽化(蒸发) 增大 升高
【详解】
(1)通过图表分析可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降低,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升高,所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2)因为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而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25℃,结合图表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为 28℃即可满足条件,所以选择防冻液含量为50%故选C;(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因为汽化而减少就会导致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而混合液的沸点会随着含量增大而升高,所以沸点就会升高.
点睛:实际应用题要结合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严格按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结论,本题混合液的沸点会随防冻液在混合液中的含量变化而变化,具体分析就可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