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20: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0*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三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
B.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C.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D.这句话是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作用。
2.下列词语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
A.改正错误 B.增加水平 C.身手敏捷 D.遵守规定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
A.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比喻)
B.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谷山腰。(拟人)
C.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拟人)
D.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引用)
4.下列四组句子中,不能用“虽然……但是……”连接的一项是(  )
A.爷爷已经很老了。爷爷坚持每天做运动。
B.地球很可爱。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C.这件衣服很漂亮。这件衣服太贵了。
D.天空中有美丽的月亮。天空中有闪烁的星星。
5.下列句子中表达有错误的是(  )。
A.冬运会的比赛精彩纷呈,我看得津津有味。
B.他工作认真,精益求精,深得大家的尊重。
C.黄山的景色太迷人了,让人美不胜收。
D.这篇文章的选材别出心裁,推荐给大家分享学习。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yáo wànɡ kuànɡ wù jié zhì kū jié
( ) ( ) ( ) ( )
yí mín shènɡ jié zī rùn zī yuán
( ) ( ) ( ) ( )
7.根据语境, 填诗句。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 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习作的心灵放飞是情感的释放, 写法的不拘一格, 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又一次竞选的失败, 将我们的心抛到万丈深渊。 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 花费了多少时间, 应对这两次竞选呀, 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 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呀!
3.春雨, 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 你来了, 如烟如粉, 悄无声息, 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芽, 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改为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 这些设想是遥远的事情。(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3.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9.“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1)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①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女孩被奶奶抱起来,搂在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0.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漫山遍野:________。
②寸草不生:________。
11.“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_______。
12.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
②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_______精神。
15.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理解。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6.老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17.他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会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这句话是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话,原文最后一段是: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在文中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2.B

3.B
【详解】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谷山腰:比喻句,将杨树比喻成手臂,柳树比喻成大腿,生动形象写出了杨树的柔软,柳树的坚挺,表达了我对杨树柳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4.D
【详解】
虽然……但是……表转折
D选项的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以用“既……也……”。
5.C

6. 遥望 矿物 节制 枯竭 移民 圣洁 滋润 资源
【详解】

7.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详解】
对古诗积累运用能力的考查。首先要抓住题眼,所填的内容必须是古诗句。其次就是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积累了。古诗的积累和运用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培养积极的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8. 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即使这些设想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老头创造了绿洲。
【详解】
1题转述句改为直述句①改标点。改逗号为冒号,加上前后引号。②改人称。③检查。改标点、人称之后的句子表述是否合理。2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3题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4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故答案为: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即使这些设想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老头创造了绿洲。
9. 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 农民一有了土地,整个生命就被投给了土地。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他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10.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11.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12.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13.李友忠面临的困难:①环境恶劣,降水量少;②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他的做法: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14. 愚公移山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15.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20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但在他的努力下,植树造林6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本题中,“漫山遍野”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
11.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理解“机会”的意思,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12..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仔细读短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
1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第①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第②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14.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是20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但是这20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多亩”,绿遍了柳树梁。
1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16.在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17.“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老农创造了这片绿洲,事实上包含着他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
18.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16.
本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的能力。先根据题干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定位到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知本题问的是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然后联系全文,《青山不老》一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可知,句中的“就这样”指的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17.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另一种东西”出现在选文的第一自然段,表面指的是老人通过种树创造了绿洲,事实上还指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与环境斗争崇高的精神和为子孙造福的精神。
18.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青山不会老的”定位到选文的最后一段,联系全文,可知“青山”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永垂不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