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
2.史学家曾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是指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A.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
C.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殊权利 D.获得最多战争赔款
3.1847年,在英国发生了又一次周期性的危机,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和美国。在资本主义各国急需扩大其国外市场的时候,中国市场上消纳外国工业品的情况却令它们感到非常失望。为此,英国发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如图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858年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860年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由此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
A.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B.毁坏了中国的文化
C.开埠深入内地 D.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
6.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领事裁判权 B.索银4.5亿两 C.掀起瓜分狂潮 D.火烧圆明园
7.《我没有到过圆明园》载:一场洗劫,一把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点燃“大火”的侵略者是
A.英国 美国 B.英国 法国 C.法国 德国 D.美国 德国
8.从下面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
A.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B.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英国工业革命后开启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D.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
9.在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12年后,“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发动鸦片战争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D.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与派出平行大宪酌议关涉彼此利益事件”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1.下图为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示意图,图中②处领土是通过哪一条约被割占的(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订条约》
12.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改订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勘分西北界约记》
13.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瑷珲条约》签订后 D.《天津条约》签订后
14.读图,从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一处通商。通商口岸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C.中国开始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对外事务 D.列强瓜分了中国大量文物
15.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曾写道:“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材料一中提到的“夏宫”是指哪座建筑?
(2)材料二中的“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两个强盗”发动的战争对“果园的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图1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图2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是哪一条约的规定?
(2)同图1相比,图2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数量和地域位置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情况是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强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了这一特权,C项正确;《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没有获得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是近代历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实现了“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一兵一卒,就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好处。”A项正确;BD项与俄国不符合,排除BD项;C项是日本,排除C项。故选A项。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与法国一起组成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1840年开始的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由八个国家发动的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残迹,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后果,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甲午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八国,不是英法联军,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860年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材料反映俄国割占了我国大片领土,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D项正确;AB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开埠深入内地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详解】
依据题干“1861年”“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知是这次远征是法国和英国共同进行的,发生在1861年之前。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其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对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D项正确;英国从《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索银4.5亿两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相关,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场洗劫,一把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指的是圆明园遭到洗劫和焚毁,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此劫难,罪魁祸首是战争的发动者英国和法国,B项正确;美国是英法的帮凶,德国没有参与第二鸦片战争,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直观地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差距,D项正确;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没有反映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远,排除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在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12年后”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列强不满足鸦片战争的侵略要求,要求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为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题文描述的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发动,不是欧洲人,排除C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并且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与派出平行大宪酌议关涉彼此利益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驻京;赔款;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故选项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规定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没有允许英国公使入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与英国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B
【详解】
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其中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俄《北京条约》 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协议书割占中国西北部的七万多平方公里,图中②处领土属于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因此相关的条约是《北京条约》,B正确;据此分析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C
【详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领土范围以及面积为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所述C项最多,排除ABD。
13.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当时英国并没有取得外国船只出入中国沿海以及长江各通商口岸的特权,A排除;《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时间不符合题意,B排除;《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但主要是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不平等条约,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14.B
【详解】
五口通商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一处通商涉及整个沿海,而且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可见通商口岸变化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清朝后期专门办理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C项;材料无关列强瓜分中国大量文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正确;《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排除A项;《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排除C项;《黄埔条约》的内容有: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等。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圆明园。
(2)中国;帮凶。
(3)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作家雨果揭露了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得出“夏宫”是指圆明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果园的主人”指的是中国。根据“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英法两国侵华的帮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两个强盗”)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果园的主人”)产生的影响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7.(1)《南京条约》。
(2)增多, 由东南沿海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详解】
(1)根据图1中“第一次鸦片战争”及英国入侵路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是《南京条约》的规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十处通商口岸,数量在增多,位置由东南沿海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