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为了驳斥抗战期间出现的速胜论与亡国论,毛泽东在1938年撰写了哪一伟大著作 ( )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C.《论持久战》 D.《井冈山的斗争》
2.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第三次长沙会战
3.《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A.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延安是当时中国文化中心
4.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 )
A.加速封建地主的阶级转化工作 B.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C.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
5.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发表的著作中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持久战》 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6.通过对历史地图研究能够获得更多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依据下图内容判断,该地图的名称应是( )
A.平型关大捷示意图 B.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C.武汉会战示意图 D.百团大战示意图
7.《彭德怀自述》里记载了发生在1940年的某次战役:“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这次战役是( )
A.阳明堡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8.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该战役的指挥官是( )
A.彭德怀 B.李宗仁 C.叶挺 D.林彪
9.下表是抗战时期某一战役的数量归纳表,该战役是( )
项目 数量
参战部队 105个团(约20余万人)
战斗次数 1800多次
歼敌人数 2万多人
摧毁敌交通线 铁路474千米
公路1500多千米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0.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
11.1938年,毛泽东为驳斥国民党内流行的错误观点撰写发表了( )
A.《论持久战》 B.《论联合政府》
C.《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D.《长征》
12.英雄的事迹世代相传,英雄的名字万古流芳。在对日寇的反扫荡战争中血洒疆场的是( )
A.林则徐 B.赵登禹 C.张自忠 D.左权
13.请根据下面表格提供的信息填写战役的名称( )
战役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指挥者 意义
① 1938春 台儿庄 国民党第五战区 李宗仁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② 1940年8月 华北地区 八路军 彭德怀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A.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B.豫湘桂战役、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刘邓挺进大别山
14.下图中的革命将领既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又直接指挥新四军抗击日寇,他是
A.刘伯承 B.周恩来 C.叶挺 D.陈毅
15.下图为1940年于9月28日新华日报馆印发的题为“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据此判断该大捷当指( )
A.平型关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二、综合题
1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我党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总有精神力量鼓舞、激励全党全国人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 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摘自《谢觉哉日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大事”是指“共产主义者”召开的哪一次会议?这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毛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上山’的思想”表明中共将革命重心转向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闯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曾两次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请写出这两个统一战线中的一个名称。
(4)在第二个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请各举一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17.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民网《论持久战》当代启示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人物是哪位抗日英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概述他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本文是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发表的?结合所学回答该文发表有何意义?
(3)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三中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什么作用?它和正面战场是什么关系?
(4)综上,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38年毛泽东为了驳斥抗战期间出现的速胜论与亡国论,撰写了《论持久战》,C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排除A项;1939年12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排除B项;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名称是《井冈山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深入华北敌后,发动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故B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是正面战场的成就,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B
【详解】
《黄河大合唱》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呼声,之所以在1939年广泛传唱,是因为这首歌适应了当时抗日战争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要符合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B项正确;ACD选项可能都是影响因素之一,但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减租减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团结地主阶级抗战,扩大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D项正确;“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不能加速封建地主的阶级转化工作,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亡,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反映的是持久作战的方针,出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地图的中的内容与百团大战相符,D项正确;地图中没有平型关、台儿庄及武汉的地点出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据“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是百团大战,此役的指挥者彭德怀,C项正确;阳明堡之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A
【详解】
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参战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1941年12—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大获全胜,这一胜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令国际舆论刮目相看,鼓舞了盟国的抗日斗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是彭德怀指挥的,在华北地区破坏敌人的交通路线,故A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内流行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调。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A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排除B项;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排除C项;毛泽东于1935年写下了《七律·长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力量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野蛮的“扫荡”,1942年5月,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D项正确;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主持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赵登禹、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牺牲的爱国将领,排除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
1938年3月,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取得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武汉会战失败了,排除A项;豫湘桂战役最后失败了,排除B项;淞沪会战失败了,刘邓挺进大别山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图中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又直接指挥新四军抗击日寇的人物是叶挺,他在北伐战争中是领导第四军独立团,作战英勇,为独立团赢得铁军美誉;叶挺与周恩来、刘伯承等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在抗日战争中,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C项正确;刘伯承领导过南昌起义,但没有参与北伐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排除A项;周恩来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但不是新四军领导,排除B项;陈毅没有参加过北伐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史称“百团大战”。据题干关键信息“1940年”“华北交通总攻击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捷当指百团大战。B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到11月,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春,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从城市转向农村(或农村)
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谢觉哉后来解释说五个圆圈是“共产主义者”,是因为是件大事怕泄露,这里大事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件大事是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
根据所学知识,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认识到城里的敌人力量强大,为保存设么力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机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分析材料二,毛泽东“‘上山’的思想”表明中共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
据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曾两次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据所学知识,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正面战场有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敌后战场有百团大战。
【点睛】
17.(1)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组建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抵抗日军。
(2)针对当时国内流行“必亡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共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敌后根据地对日军进行牵制、骚扰、打击;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中流砥柱。
(1)
根据图中人物形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人物是杨靖宇;根据材料一中“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组建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抵抗日军等角度进行回答。
(2)
根据材料二“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国内流行“必亡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而发表的;根据所学可知,《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共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
结合所学可知,敌后根据地发挥了对日军牵制、骚扰、打击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
根据所涉及的抗日英雄杨靖宇、抗日联军、《论持久战》及敌后根据地等史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