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23: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选择题
1.写出中国第一本药学著作《本草经》的是( )
A.黄帝。 B.燧人。 C.炎帝。 D.李时珍。
2.对“尝与诸小儿游”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试着与小孩一起游泳
B.曾经和许多小孩在一起游泳
C.曾经和许多小孩在一起玩耍
3.“信然”的意思是( )
A.当然 B.的确如此
4.诸儿竞走取之。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 C.竟然跑过去。
5.“唯戎不动”中“唯”的意思是( )
A.唯一 B.只有
二、填空题
6.读拼音写字,组成词。
róng ( )装 笑( ) ( )誉 金( )
jìng ( )然 尊( ) ( )争 洁( )
zhū ( )位 ( )宝 野( ) 植( )
7.解释下列加点的“之”字的意思。
(1)诸儿竞走取之。( )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
(3)取之,信然。( )
三、语言表达
8.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_____的人。
9.用“\”给课文断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四、现代文阅读
延伸阅读
闻鸡起舞
东晋时,一个名叫祖逖(tì)的青年与好友刘琨(kūn)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fù)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推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两人认真地练起武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成语“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
10.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纪律严肃而公正。( )
(2)来回翻身。( )
(3)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
11.用“____”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勤学苦练的句子。
1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____和____看到当时____的社会现实,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为国家效力。寒来暑往,他们坚持勤学苦练,终于成为____的人。
13.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这有什么可笑的?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14.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谨谒:谨慎、小心地拜见。
C.光火:恼火,发怒。
D.怪相: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15.“这有什么可笑的?”这是一个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___。
16.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炎帝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因此炎帝又被称为医药之神。
2.C
【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选自《王戎不取道旁李》。尝:曾经。诸:众多。游:嬉戏玩耍。“尝与诸小儿游”意思是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3.B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选自《王戎不取道旁李》。“取之,信然。”意思是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信然”,的确如此。
4.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诸儿竞走取之”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众多的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竞走:争着跑过去。
5.B
【详解】
考查字词解释。
“唯戎不动”的意思是只有王戎动,“唯”的意思是只有。
6. 戎 容 荣 融 竟 敬 竞 净 诸 珠 猪 株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同音字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以及相同读音,在不同的词组中不同汉字的书写方法。平时要多读,多练。
7. 李子 王戎 李子

8. 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
【详解】
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3.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
9.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详解】
古文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断句的基本方法: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故答案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0. 纪律严明 翻来覆去 奋发图强
11.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
12. 祖逖 刘琨 腐朽黑暗 武艺高强
1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像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一样,要有志气,有毅力,勤奋刻苦。
10.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
根据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本题中“纪律严肃而公正”指的是纪律严明,“来回翻身”指的是翻来覆去,“振作精神,努力自强”指的是奋发图强。
11.
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关键句。
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勤学苦练的句子是“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东晋时,一个名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和“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可以得出祖逖和刘琨看到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最后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他们最终成为了武艺高强的人。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写出从文段内容中收到的启发即可。围绕着要和他们一样有志气,有毅力,勤奋刻苦。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
14.B
15. 反问 非常生气
16.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17.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短文语句、词的能力。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去分析、解释。
谨谒:恭敬地拜见。
15.考查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当时彭几很生气。
16.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看见哪些名人画像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再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1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