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选择题
1.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概况。下列事件均与古代罗马有关,它们发生的先后
①建立共和国②凯撒夺政权 ③称霸地中海④建立帝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2.下列属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 B.布匿战争
C.斯巴达克起义 D.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3.如图帝国,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其“内湖”。这一帝国是( )
A.罗马共和国 B.东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罗马帝国
4.如下图所示,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之时),西方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将地中海围成内湖、版图达到最大的国家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查理大帝国
5.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很多政治权利,下列不属于平民斗争成果的是( )
A.平民选出自己的保民官 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平民可以担任国家官职 D.“元首制”的设立
6.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此后罗马法系的立法据依然体现着这一要求。材料中的“它”是( )
A.《十二铜表法》 B.《法理概要》 C.《罗马民法大全》 D.《新法典》
7.“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 )
A.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8.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本身即是元老贵族,任期一年,而元老为终身职,享有威望,地位显赫,执政官听从元老院的意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罗马( )
A.民主政治比较发达 B.元老院是权力中心
C.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已出现帝制的征兆
9.揭示历史事件(现象)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下列搭配不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A.《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衰亡 B.伊斯兰教传播——阿拉伯统一
C.奥斯曼帝国进攻——拜占庭帝国灭亡 D.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高潮
10.从屋大维开始,帝国所有自由民逐渐享有罗马公民权。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效仿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起类似罗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公民权的普及( )
A.实现了罗马人民的政治平等
B.有利罗马巩固对帝国的统治
C.削弱了罗马帝制的地位权威
D.推动了直接民主的社会实践
11.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下面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屋大维时期颁布 B.是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具体体现
C.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对维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具有双向性
12.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图所示,公元2世纪,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版图达到最大的国家是
A.
B.
C.
D.
13.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右面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印度的种姓制 B.雅典的民主制 C.罗马的共和制 D.中国的禅让制
14.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地跨欧、亚、非三洲,对外交往频繁,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
A.东汉 B.秦朝 C.三国 D.西汉
15.“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路上通道和古老商路都成为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反映的是( )
A.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查理曼帝国
二、综合题
16.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政体,小到个人言行,都需要在法治框架中运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西方法治史的学者们大都认为,近代西方的法治观念和体制,其渊源可追溯至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碱邦时期,尽管这种观念和体制是随着时势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刘绪贻《中西法治观和法治体制比较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
材料二 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2)材料二中的“法典”是指什么?你认为该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如何评价该法典?
材料三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被继承人的债权和债务,由各继承人按其应继分的比例分配之…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使用土地的取得时效为两年,其他物品为一年……
第九表:公法……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十二铜表法》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与材料二中的“法典”相比,两者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四 法治:以法治国,王在法下。
——易中天《法治中国与文化传统》
(4)材料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
17.阅读下面材料: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1)材料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怎样评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
(2)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方式除了暴力冲突外,更主要是依靠什么方式进行的?试举例说明。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为争夺地中海霸权,罗马共和国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击败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后期,取得地中海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实行独裁统治,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因此按照时间顺序为①③②④,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尊号。A项正确;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排除B项;斯巴达克起义是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征服意大利半岛,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其‘内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D项正确;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其“内湖”的是罗马帝国时期,而不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又译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半部,而题干所述是罗马帝国,并不是东罗马帝国,排除B项;公元395年,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这一年也往往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的正式建立之年,题干所述为罗马帝国,而不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公元2世纪”“地中海围成内湖”指的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形成地跨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在公元前4世纪,且地中海不是其内湖,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期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帝国版图在亚洲和非洲北部以及欧洲的西班牙,排除C项;查理曼帝国指的是法兰克王国,版图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元首制”的设立不属于平民斗争成果。D项符合题意;古代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与贵族展开激烈斗争,平民取得了胜利,平民可以担任国家官职,设立平民保民官,颁布了一部法律,使罗马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和保护,该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指的是罗马共和国在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因这部法律刻在12块青铜板上而得名,因此是成文法,A项正确;《法理概要》、 《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均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在位时期颁布的法律,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
“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体现了对罗马文化、风俗习惯的认同,说明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这句谚语主要体现了罗马文化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更无法说明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排除BC项;“修建了许多道路”的说法和这句谚语更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执政官本身即是元老贵族,任期一年,而元老为终身职,享有威望,地位显赫,执政官听从元老院的意旨”可知元老院是权力中心。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比较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的社会矛盾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已出现帝制的征兆,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成文法,并不是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7 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二者具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排除C项;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效仿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起类似罗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有利于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适应了庞大疆域的管理需要,B项正确;公民权的普及没有实现罗马人民的政治平等,排除A项;公民权的普及没有削弱罗马帝制的地位权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直接民主的社会实践,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D
【详解】
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因此对维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具有双向性,D项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民主政治特点的具体体现,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选项B符合题意。A是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年左右-公元前1595年),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C是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D项是拿破仑帝国(1804~1814),选项ACD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选B。
13.C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中信息“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十二铜表法》”可知与罗马共和国有关,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通过“《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C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下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为行政机关,陪审法庭为司法机关,十将军委员会为军事机关,排除B项;中国的禅让制是指远古时代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世纪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时期,东汉25年建立,220年灭亡,A项正确;秦朝统治时间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三国时期从209年到280年,属于3世纪,排除C项;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到二世纪,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路上通道和古老商路都成为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A项正确; 法兰克王国是欧洲国家,阿拉伯帝国没有完全占领北非, 查理曼帝国是欧洲国家,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6.(1)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2)《汉谟拉比法典》。奴隶主阶级。《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共同之处: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等等。
(4)法律至上或依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发展国家政治文明;等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近代西方的法治观念和体制,其渊源可追溯至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城邦时期”可知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2)根据材料二的“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可知材料二中的“法典”是指《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二表明《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十二铜表法》和《汉谟拉比法典》都颁布于奴隶制国家,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等。
(4)根据材料四的“以法治国,王在法下。”可知材料四体现了法律至上或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我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有: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发展国家政治文明等。
17.(1)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同意。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是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和平交往。如: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重大贡献;马可波罗来华等。
(3)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战争和恐怖主义都遭到了人类的普遍唾弃,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和相互促进学习,所以我们今天要珍爱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开放性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详解】
(1)依据“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我同意此看法,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除暴力冲突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和平往来进行的。如:马可 波罗东游及《马可 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中外商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战争和恐怖主义都遭到了人类的普遍唾弃,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和相互促进学习,所以我们今天要珍爱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