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右图漫画为《苏联消耗华约成员的粮食》,漫画反映了体型巨大的“苏联巨人”吃掉了瘦弱的华约成员国的“晚餐”。漫画的主题可能是( )
A.帝国主义对苏联实施封锁 B.苏联已控制华约各国的经济命脉
C.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D.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华约的建立
2.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材料中苏联共产党的这种认识( )
A.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B.导致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停滞
C.顺应了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传统
3.“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依据材料分折,结论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B.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
C.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彻底失败 D.人类社会主义革命事业遭遇挫折
4.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错误的是
A.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D.苏联解体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5.以下是四位历史人物的著名言论,按其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②丘吉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③斯大林:“这场战役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④戈尔巴乔夫:“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冷战已经结束,残害我们经济、公众精神和道德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已经停止,世界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6.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7.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
A.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改革成效甚微,人民不满
C.戈尔巴乔夫的行政干预 D.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8.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经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到欧洲旅行了。”与此人叙述的经历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A.德国统一 B.东欧剧变 C.欧盟成立 D.苏联解体
9.有学者评价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柴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价的是( )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0.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
A.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 B.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矛盾
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12.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
1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海报,它反映了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的原因
1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本原因是
A.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B.全面向西方学习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15.戈尔巴乔夫所鼓吹的民主化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没有推进经济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相反,苏联的社会形势持续恶化动荡不安,并陷入经济崩溃的情境。材料描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二、综合题
16.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与之相依相伴,每一次改革都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忌也不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8%,低于1980~1985年的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写出“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的历史事件的名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19世纪中期实现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实施中,是哪些措施令他遭到非议、攻击?这些人对罗斯福的攻击是否成立?罗斯福实行新政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建立津贴制度。
材料二:天皇诏书规定: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材料三: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材料四:整顿金融体系,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哪一政治制度发展到高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使近代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再写出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例。
(4)为“整顿金融体系”,美国政府颁布了哪一文件?
(5)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体型巨大的“苏联巨人”吃掉了瘦弱的华约成员国的“晚餐”说明苏联侵害了华约成员国的利益,这是苏联模式弊端暴露的表现,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体制弊端的暴露,不是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华约建立之前苏联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
2.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苏联共产党的这种认识是导致苏联经济的改革陷入停滞。选项B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A排除;顺应了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C排除;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传统,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3.C
【详解】
由材料“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可知,这是对苏联解体的评述,苏联解体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C项符合题意;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人类社会主义革命事业遭遇挫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D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急于求成,进入误区,加速了苏联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是对苏联解体的错误评价,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挫折,D项符合题意;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农奴制缓解了国内各种矛盾,满足工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俄国十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这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的计划经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所以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的观点是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据所学知识,①1941年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对日宣战;②1946年丘吉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③1943年斯大林:“这场战役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④1991年戈尔巴乔夫:“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冷战已经结束,残害我们经济、公众精神和道德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已经停止,世界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故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①③②④,C项正确;ABD项的对事件顺序排列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却没有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C项正确;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崇拜,但无法体现“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排除A项;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说法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C
【详解】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没有对东欧国家进行行政干预,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有:照搬苏联模式,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改革成效甚微,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8.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可知反映的是1990年东西德合并,德国实现统一。苏联解体时间为1991年,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改变,发生在东欧剧变之后,与题干描述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1990年德国实现统一,民主德国的制度、国歌、钱币废除,并入联邦德国,排除A项;德国实现统一的历史背景是东欧剧变,排除B项;1993年欧盟成立,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自由交流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后,针对苏联出现的经济停滞的现象,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以失败结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材料正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描述,D符合题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A排除;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缓慢恢复和发展,B排除;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C排除。故选择D。
10.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项正确;没有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没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改革只是对苏联进行小补小修,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故选D;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时期,A错误;B是斯大林时期,不符题意,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美国“新经济”发展迅速,C错误。
12.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注重利用物质利益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A项;苏联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海报”可知,材料漫画突出的玉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种植玉米运动,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于政治领域,排除C项;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之后果,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担任苏联主要领导人,他们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因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全面向西方学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均是重要原因,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先改革经济,效果不佳之后改革政治体制,最后导致苏联经济崩溃,最终走向解体。材料中描述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D项正确;目的、原因和过程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6.(1)大化改新;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2)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通过《社会保障法》(任答一点,均可得分)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能回答到任何一点,表述正确,均可)
(4)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革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是否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可知“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大化改新;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因此日本在19世纪中期实现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中,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通过《社会保障法》等措施令他遭到非议、攻击;这些人对罗斯福的攻击不成立,因为罗斯福实行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革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是否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17.(1)奴隶制民主政治
(2)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3)彼得一世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4)《紧急银行法案》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效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成功的改革能够巩固统治基础;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
(1)根据“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建立津贴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度发达。
(2)第一问:根据“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面欧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第一问:根据“改组行政机构……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先后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为了救治经济危机,整顿金融体系,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了《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5)以上材料综合反映了各国的改革,根据实践可知,改革是一个国家强国必经之路,因此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苏联改革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改革要从国情出发,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