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选择正确的读音( )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 )着许多铃铛,蝙蝠即( )使蒙上眼睛飞几个小时,也不会碰到铃铛。
A.xì jí B.xì jì C.jì jì D.jì j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的一番教导,他发生了呼风唤雨的变化。
B.平时总爱迟到的轩轩今天又迟到了,真是出乎意料。
C.疲惫的爸爸一下班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
D.飞机起飞时,乘客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3.下列有误的是( )
A.蝙蝠——雷达 B.海豚——潜水艇
C.鸟儿——飞机 D.猫——电子鼻(检查煤气管是否漏气)
4.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 ),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A.弱小 B.渺小 C.微小
5.下列与所给语句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科学家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感到高兴。
A.科学家因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所以感到高兴。
B.科学家感到高兴,所以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C.科学家之所以感到高兴,是因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填空题
6.梳理课文,将小豌豆的生长过程和小姑娘的变化填入下表
小豌豆的生长过程 小姑娘的变化
钻进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 ③( )
①( ) 觉得自己好了一些
豌豆苗顺着绳子向上长 讲话时比以前愉快多了,并且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
②( ) ④( )
7.辨字组词
蚊________ 竖________ 蝇________ 驶________
纹________ 坚________ 绳________ 使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比喻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稻田里充满着快乐与幸福、美好与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和赞美。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不是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壮壮阅读完下面的短文后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帮帮他。
胡服骑射①
战国时,赵武灵王为振兴赵国,增强军队战斗力,决定变革。当时,胡人身着小袖短褂,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又十分灵活,赵武灵王便下令推行“胡服骑射”,向胡人②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经过长期不断努力,赵国培养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赵武灵王率领这支骑兵南征北战,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③
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④“胡服骑射”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⑤⑥
问题:①题目“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②“胡人”当时是哪里人?③“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④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⑤怎样评价“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⑥服饰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10.请你帮壮壮给问题分类。(填序号)
(1)有关文章题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4)引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帮壮壮解答部分问题。
(1)问题①:题目“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2)问题③:“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在原文中找出来,并画上“ ”。
(3)问题④: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4)问题⑤:怎样评价“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2.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3.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句中的“那时”是指______。
②加点词语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还起到______的作用。
14.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______ ______
顺风耳:______ _____
15.片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16.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疑问?请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
(提问角度_____)______。
17.科技使许多过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你了解到生活中有哪些科技将幻想变成了现实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18.习作。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你的生活,老师孜孜不倦地为你传授知识,同学默默无闻地帮你解疑……请你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感谢你,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感情真挚,写清感谢的原因,不少于3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
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系:[xì]有联属关系的 ~统。~列。~数。水~。世~。
[jì]结,扣 把鞋带~上。
即: jí,靠近;接触 若~若离。可望而不可~。
D选项正确。
2.D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项: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常用来比喻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意兴风作浪。用在句子中形容一个人的变化很大不合适。
B项:出乎意料: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平时总是迟到的轩轩又迟到了,应该是意料之中,而不是意料之外。
C项: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用在句子中只形容爸爸,不合适。
D项:腾云驾雾:意思是神话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还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能等。用在句子中合适。
3.D
【详解】
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记记叙了人们受到生物的启示而进行的发明、创造。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总说人类的很多发明来自于对动物的观察和启发。然后具体举例说明人类的很多发明来自于对动物的观察和启发。
阅读可知,狗鼻子最好使,人就造出了电子鼻,能检查出地下煤气管道是不是漏气。
4.C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和词语运用,注意近义词的意思,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弱小:又弱又小。
渺小:指非常微小或完全无关紧要,并且常指同类事物中相比时较卑贱微不足道的;或指人格卑鄙。
微小:极小;非常小。
题中“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应是“微小”的,选择C。
5.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分析句子间的因果。
A和C两个句子的原因都是“科学家因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结果是“感到高兴”。A项,“科学家因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所以感到高兴。”是前因后果的句子,而C项“科学家之所以感到高兴,是因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是前果后因的句子。
B项,“科学家感到高兴,所以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句子的原因是“科学家感到高兴”结果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与例句意思不相符。
故选B。
6. 身体非常虚弱 生了根,长出小叶子 盛开出一朵紫色的花 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出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内容:
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7. 蚊香 竖起 苍蝇 驾驶 皱纹 坚强 绳子 使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如:蚊和纹:音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蚊:蚊子,昆虫。 一般指水生孑孓的成虫。雌虫吸人、畜的血液,能传染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组词:蚊香。纹:丝织品上的花纹;纹路。组词:皱纹。
8.秋天的田野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题干把“稻田”比作“银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时注意。
9. 人类获得发现和发明。 秋天的雨是清凉的,是温柔的,是可爱的。 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详解】
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要根据缩写的步骤,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部分。缩为:人类获得发现和发明。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使用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形象具体的写出了海上夜的特点。
仿写的句子使用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句,突出某事物的特点即可。
3.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将否定词“不是”去掉,将反问语气词“难道”与疑问助词“吗”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10. ① ② ③④⑤⑥ ⑤
11.(1)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学习其骑射。
(2)经过长期不断努力,赵国培养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赵武灵王率领这支骑兵南征北战,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
(3)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4)“胡服骑射”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10.
本题考查给问题分类。
仔细阅读问题可知,(1)有关文章题目的问题是:①题目“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2)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是:②胡人”当时是哪里人?
(3)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是:③“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④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⑤怎样评价“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⑥服饰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4)引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是:⑤怎样评价“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1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由“当时,胡人身着小袖短褂,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又十分灵活,赵武灵王便下令推行‘胡服骑射’,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可知,“胡服骑射”的意思是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学习其骑射。
(2)由“经过长期不断努力,赵国培养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赵武灵王率领这支骑兵南征北战,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可知,“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3)由“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可知,我国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4)由“‘胡服骑射’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可知,“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2.托付|成果
13. 依赖自然的时代 排比 强调
14. 望远镜 监控器 手机 收音机
15.B
16. 内容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17.《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现在中国的“复兴号”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个多小时。
12.
考查了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理解,
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根据词义应划去“托付”。
成果:学习、工作、劳动、斗争等方面的收获。成就:完成(某项事业)。根据词义应划去“成果”。
13.
考查了内容理解及修辞。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可知,句中的“那时”是指依赖自然的时代。②从“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四个句式相同语义连贯的句子连用,可知,加点词语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14.
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千里眼:旧小说中指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人。例:现实生活中的望远镜; 顺风耳:原指听得远的人。例:现实生活中的手机。
15.
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片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16.
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认真阅读短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化的问题。比如,可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17.
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例: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能自由奔向天上,现在的中国神舟也能上月球,探索月球的奥秘。
18.范文:
感谢你,老师
我心目中住着一个老师,她就是二,三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
我非常喜欢上您的语文课,因为您的语文课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在上作文课时,我们会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该怎么写而烦恼。您看出我们的烦恼,就耐心地为我们指点,哪里需要修改,或者有更好的语句让我们积累下来。还记得您讲《漏》这一课的时候,您让我们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主人公。
同学A表演的是老公公,同学B表演的是老婆婆,同学C和D分别表演老虎和贼。您是旁白。首先,老公公说话了:“这房顶上好像有什么声音”?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啊!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虎和贼心里想:“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老虎听了,因为害怕直接从房顶上掉下来,谁知,还正好掉在贼身上。老虎被吓一跳,贼也被吓一跳。他们想:“不好,漏来抓我们了,我要赶紧跑。”谁知,跑着跑着,老虎和贼又想一块去了,都想要跳到一棵树上。贼身体灵活,直接爬树上去了。而老虎体型太大,没有爬到树上,拐了一个弯跑走了……
讲到最后,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就这样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杨老师,我想对您说:“您就像一只蜡烛,照亮了我们。而自己却在默默地燃烧,把自己的青春和时间都给了我们。您舍小家顾大家,是您让我们从懵懂小孩变成了有追求有梦想的少年。”感谢您!杨老师。
【详解】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通读材料可知,这篇作文要求写自己最想感谢的人。而在学生生活中,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这对学生而言,应该比较容易完成。通过材料提示,学生可以写父母、老师、同学。而且注意,要求写清楚感谢别人的原因。
学生首先补充完整题目,添上自己想感谢的人。然后正文可以先开门见山,先说清自己想要感谢的人是谁。然后再通过几件小事,写清楚感谢这个人的原因。最后再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