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时代》,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共有8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两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他的入选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
邓小平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目标
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
本课知识结构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P46-48)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P48)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49)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P50)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P51)










1993-2003
2003-2013
2013至今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初步提出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②中共二大(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2、基本形成
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56年
1990年底
20世纪末
21世纪中叶
温饱水平
小康水平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世界和中国
中国赞成改革、反对改革、迫切推进改革各种社会情绪相互纠缠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3.充实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乘火车抵达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南方谈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吹响了前进号角——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勇敢地站出来,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南方谈话的背景
国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国际: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②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家化趋势加速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
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
【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评价: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92年南巡讲话,成为邓小平毕生事业的巅峰之作,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第二个春天。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光辉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
评价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动脑筋: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意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最终确立
做笔记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
南方谈话
进一步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连连看: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四大
十三大
十五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登上《时代周刊》
标题:下一个中国:
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他们是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1997.2.25)
中国去向何处?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确立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2002年 北京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意义: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垃圾污染
空气污染
河流污染
水土流失
荒漠化
石漠化
经济的高速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怎么样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7年。
2.主要内容:
(1)会议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意义: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003年-2013年)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时间:2012年
3.主要内容
②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①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总布局: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50相关史事)
④新领导: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7年 北京
1、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主要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主要矛盾:
②确立指导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基础:
3、意义: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3年-至今)
2020年
2035年
本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再奋斗十五年
再奋斗十五年
图说历史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1993-2003
三个代表
中共十六大
2003-2013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2013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课堂总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
指导地位确立
(1)初步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
(3)逐步发展:中共十三大
3 .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走向成熟:邓小平南方谈话
(5)系统概括:中共十四大
(6)最终确立: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堂检测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   )。
 A.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C.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邓小平提出的判断姓“资”姓“姓”的三条标准是(   )。
 ①是否有利于增加公有制经济成分
 ②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B
3.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D
4.被誉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D
5.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C
6.以下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D
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8.材料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4分)
共同点:①指导思想相同,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道路相同,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③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