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通过荧幕,我们看到一批有良知和远见的文人高举新文化大旗,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一次次去唤醒民众的自觉心和爱国心。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了解到( )
A.鲁迅创办《新青年》杂志 B.陈独秀提出民主和科学
C.李大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胡适发表《狂人日记》
2.绍兴是一座文化名城,文人辈出口在北大四位绍兴籍校长中,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从而使北大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是( )
A.何燮侯 B.蔡元培 C.蒋梦麟 D.马寅初
3.如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兴中会的成立
4.图中是某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该目录中“……”处最恰当的是( )
A.发展工业 B.民主自由 C.民主科学 D.民主平等
5.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迫:“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政治问题”是指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十月革命爆发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8.如果我们去参观“中共一大”的会址,应该选择的城市是
A.上海、杭州 B.上海、温州 C.上海、嘉兴 D.上海、苏州
9.我们青少年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是国家建设的主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青年节。青年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个历史事件而设的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诞生
10.五四运动的参加者许德珩回忆说:“同样是爱国的革命运动,然而五四运动却高于辛亥革命。”得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A.敢于彻底反帝反封建
B.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C.标志着在中共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D.确定了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1.军阀吴佩孚曾致电时任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余波未平 B.五四运动影响扩大
C.国民革命如火如荼 D.全民抗战风起云涌
12.2019年5月4日,新华网的一篇文章记述:“100年前,一次会议,一场运动,拉开一段荡气回肠的百年历史。法国巴黎和会上的图谋,在万里之遥的东方古国引发蝴蝶效应:愤怒的中国青年走上街头……掀开了中国近现代史新的篇章。”文中的“一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3.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有识之士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下列主张出自陈独秀的是
A.“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B.“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D.“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4.下列诗句与图片相符的是( )
A.志同道合辟新天,旗擎马列明方向 B.南昌城上枪声急,扬子江边炮火隆
C.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5.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二、综合题
16.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侵略战争一
战争:鹅片战争
结果:中国战敷,签订《南京条药》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丰殖民地丰封建社会
近代侵略战争二
战争:A
结果;B
影响:C
材料二 1898年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把中国带入民主的轨道之内,但是维新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等,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形成了前后两个时期,民主观念在这两个时期得到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
——《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一表格的格式,写出A、B、C的内容。(要求:所写内容不得与列出的内容重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写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有哪些?
17.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逐步做到了“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
——谢石敏《世界经济大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军工企业的作用。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新的学说”名称。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内容的不同。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为了进一步清除“树墩”,中国人民还作出了哪些努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良知和远见的文人,他们高举新文化“民主和科学”的大旗,著文章,办讲座,不遗余力做时代的闹钟,声嘶力竭的奔走呼号,一次次地唤醒着民众的自觉心和爱国心。其中,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B项正确;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陈独秀,A项错误,排除A项;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是胡适,C项错误,排除C项;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在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B项符合题意,故选B。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特务的破坏,会议最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以C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1915年,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4.C
【详解】
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目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C正确;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故A排除; 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而未涉及“自由”“平等”,B、D错误。
5.D
【详解】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可以判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D项正确;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A项;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B项;1936年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详解】
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A排除;维新变法主张变法图强,B排除;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C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和特点。
7.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1919年”“罢学风潮”“北洋军阀政府”等词汇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及其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但此合理要求被西方列强拒绝,列强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要求拒签和约并惩办亲日派官员,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此次运动史称“五四运动”。因此,“政治问题”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1917年,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排除。故选A。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诞生了,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作为先锋力量率先进行爱国斗争,因此5月4日被定为我国的青年节,C项正确;辛亥革命主要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与青年节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运动,与我国青年节的来历无关,排除B项;中共诞生于1921年,而与青年节有关的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从此中国的革命有了新的阶级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的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的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选项A符合题意;“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是指北伐战争,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确定党的最高目标的是中共二大不是五四运动,故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11.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释放学生”可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由北京学生扩展到上海商界,学生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军阀吴佩孚请求大总统释放学生以“共维时艰”。因此,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影响扩大,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还没有学生运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没有涉及国民革命和全民抗战,排除CD项。
12.C
【详解】
依据题干“2019年5月4日”“100年前,一次会议,一场运动……法国巴黎和会上的图谋……愤怒的中国青年走上街头……掀开了中国近现代史新的篇章。”可知“这样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因为巴黎和会图谋,中国青年发起的。结合课本所学,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大学学生掀起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正确;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A排除;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C排除;“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D排除;故选C。
13.D
【详解】
A项“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出自林则徐的《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表达了林则徐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B项“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出自洋务派李鸿章的《致总理衙门函》;C项“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出自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D项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故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共一大召开的会址,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焕然一新,A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C项与抗日战争相关,排除C项;D项与渡江战役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项正确;秋收起义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范例:A:甲午中日战争。B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写出其中一位即可)特点: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原因:维新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
(3)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观念变化:新文化运动初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到新文化运动后期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影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方式:政治改革思想改革(思想解放运动)。(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1)
范例:根据所学可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
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特点:根据“1898年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得出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原因:根据“但是维新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等,”得出维新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
(3)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观念变化:根据“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形成了前后两个时期,民主观念在这两个时期得到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初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到新文化运动后期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
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政治改革思想改革(思想解放运动)。
17.(1)作用:能够自主制造枪炮、轮船、军火
(2)学说:三民主义;不同: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
(3)含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努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1)
据材料一“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逐步做到了‘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可知,洋务派创办军工企业的作用是能够自主制造枪炮、轮船、军火。
(2)
依据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学说”是指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一“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及材料二“孙中山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
(3)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是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学习“民主、科学”思想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1919年5月4,无产阶级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开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