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势来看,此话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孙子兵法》 D.《易经》
3.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表明二人的共同主张是( )
A.爱惜人民 B.儒道合一 C.改革变法 D.奖励农耕
4.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身”,又主张人们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的策略 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 D.为人处世原则
5.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
A.“仁”和“礼”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兼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无为而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8.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 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一言论(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实现了思想的高度统一 D.适应了政治局势的变化
9.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下面符合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主要特征的是
①藩镇割据②制度变革③兼并战争④学术繁荣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能够帮助解决21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下列属于孔孟学说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仁者爱人” D.依法治国
11.《道德经》当中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说明老子的政治主张为( )
A.顺应自然 B.反对苛政 C.以德治国 D.无为而治
12.《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统一中国 C.巩固“大一统” D.三国鼎立
13.儒、道、墨、法四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学说,他们的思想各树一帜,但它们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如( )
A.都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大同社会
14.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民主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D.“焚书坑儒”
15.《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形成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可以被看做是当时的学生守则。其“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反映的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 仲尼弟子传》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材料二 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这位思想家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
(3)请你将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顺其自然—______②以法治国—______③民贵君轻—______④兼爱非攻—______
(4)春秋战国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17.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大变革的时代”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经济大发展】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的使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图片话历史】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变革促发展】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3)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思想大争鸣】
材料四
(4)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指出材料四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的学派名称。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至少答出两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反映了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排除A项;国人暴动出现在周厉王时期,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故有无相生……长短相形……”,意思是有无可以互相转化,长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因此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势来看,此话出自《道德经》。选项A符合题意;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B排除;《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C排除;《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D排除。故选A。
3.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都提到了爱护百姓、人民,A项正确;““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节用而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体现,不能说明儒道合一,排除B项;题干中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没有改革变法的思想,主张改革变法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都没涉及奖励农耕,“使民以时”是强调不要耽误农时,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根据“不学礼,无以立身”“主张人们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可知,孔子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生活的热忱,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为人处世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A
【详解】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A符合题意;B项是兵家学派的主张,排除;C项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排除。故选择A。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兼爱”是墨家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兼爱”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采用排除法,排除含有④的BCD便可得出答案。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逍遥、无为”,故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孔子有关学习的主张,故A错误;C选项是孟子的主张,故C错误;D选项是兵家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8.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众人治国——国危、一则治、一则安”可知,这是在主张必须统一政令、军令,加强君主的权威,它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是说政治主张本身,不是说作用,排除B项; 思想的高度统一,是材料中主张的内容之一,不是全部,排除C项;材料是说主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不是说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道家等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宣传个人思想,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政治方面,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国通过改革变法,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过渡。军事方面,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到后期战争越发激烈、残酷,越来越多的小国被兼并,②③④符合题意;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孔孟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再结合题干“我无为而民自化”可知,D项正确;顺应自然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A项;反对苛政、 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主张,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12.A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说诸子百家之所以各自宣扬自己的学说,意在取得各诸侯国的认可,为其服务,这里描述的是百家争鸣,A项正确;秦统一中国是前221年,与材料中百家争鸣不符合,排除B项;巩固大一统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和吴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是法家的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涉及各家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的主张,B符合题意;追求平等是墨家思想主张,但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C项不符合题意;强调和谐,建立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C
【详解】
根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可知,最能反映题干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此时的中国政治上由于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兵荒马乱”,思想上“士”阶层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C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与“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不符,A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是1915年近代化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时期,与“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不符,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A
【详解】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因此“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排除BCD。故选A项。
故选:A。
16.(1)出现牛耕;百家争鸣。
(2)儒家;孔子;“仁”。
(3) 庄子。 韩非。 孟子。 墨子。
(4)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等。
(1)
根据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中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是出现牛耕。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2)
根据材料二“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结合所学可知是儒家思想主张。这些内容出自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庄子提出顺其自然,①处填庄子;根据所学可知韩非提出以法治国,故②处填韩非;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③处填孟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兼爱非攻,故④处填墨子。
(4)
根据所学可从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等方面来回答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
17.(1)春秋;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都江堰;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有着“天府之国”美称
(3)改革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4)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5)重大改革推动,思想认识的发展。
(1)
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农具是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都江堰建成后的情况。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
(3)
主张:根据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4)
学派: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代表墨家学派;孟子代表儒家学派;庄子代表道家学派;韩非代表法家学派。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重大改革推动,思想认识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