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义根本原因是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B.攻占陈县,陈胜称王,建立了政权
C.起义成功的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起义爆发于公元209年夏季大泽乡
2.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A.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3.秦朝因暴政在农民起义中灭亡、刘邦因“约法三章”在楚汉之争中胜利,给我们的相同启示是( )
A.得民心者得天下 B.刑法不能太严酷 C.为人不能太骄傲 D.强者定能胜弱者
4.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进而灭亡。首先揭竿而起的是
A.刘邦和项羽 B.文王和姜尚
C.张良和张角 D.陈胜和吴广
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据此可知秦朝( )
A.焚书坑儒 B.刑罚残酷 C.强征赋税 D.劳役繁重
6.下图描绘了秦末率先对秦朝发难的农民起义爆发时的场景。图中发动起义的两位农民领袖是( )
A.陈胜、刘邦 B.吴广、刘邦 C.陈胜、吴广 D.刘邦、项羽
7.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突发的,都有其原因。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楚汉之争 B.焚书坑儒 C.开凿灵渠 D.秦的暴政
8.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的历史事件是
A.陈胜建立张楚政权 B.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
C.刘邦率兵直抵咸阳 D.泰二世被迫出城投降
9.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属于秦的暴政的是( )
①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交国家 ②役使70万人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派40万人修筑长城
③下令统一全国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④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象棋是我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有关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淝水之战
1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吴广 项羽 B.勾践 晋文公
C.项羽 勾践 D.刘邦 项羽
12.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我善于用他们,这是我可以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善用他,因此被我打败。”据此可知,刘邦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是( )
A.擅长谋略 B.善于用人 C.约法三章 D.深得民心
13.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大泽乡起义
14.历史叙述有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与历史解释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C.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主持变法 D.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恶劣影响
15.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秦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 )
A.绿林起义 B.赤眉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二、综合题
16.水是生命之源,造就了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依水而居——见证文明诞生】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杰作。
【为民治水——传承中华文明】
材料二
【水动秦基——关注王朝兴衰】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百姓)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简要说说两种建筑样式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大禹是采用什么办法治理黄河水患的? 都江堰的主持建造者是谁?都江堰的建造对成都平原的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根据所学回答,“水动秦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材料二: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四: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材料五:秦朝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死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的处治。
(4)材料四、五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统治状况?
材料六: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材料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四、五与材料六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6)强大的秦朝仅存在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后世治国留下了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和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原因是戍守误期要被处死,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B项正确;起义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排除C项;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的意思是,秦并不是不想天下安定,政治平和,最后却失去国家,是发布的政策波及范围太广,刑罚太重的原因。陆贾的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刑法太严酷。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秦朝的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C项正确;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朝采用无为而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秦朝政治制度混乱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是不得民心,导致秦朝灭亡。刘邦“约法三章”是顺应民意,深得百姓爱戴,导致在楚汉战争中胜利,秦朝灭亡和刘邦胜利最能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A项正确;BC项只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不适应刘邦,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项。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秦、首先揭竿而起”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5.B
【详解】
据材料可知,“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代刑罚残酷,B项正确;材料即未涉及“焚书”,也未涉及“坑儒”,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秦简中关于“盗窃”的规定,未涉及赋税的征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劳役问题,而是强调关于“盗窃”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这是上古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根据材料信息,图片“秦末率先对秦朝发难的农民起义爆发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陈胜、吴广是领导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C项正确;刘邦不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7.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秦朝繁重的徭役加上很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这些暴政,最终使得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所以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D项正确;楚汉之争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以后,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统治的方式,不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开凿灵渠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巩固,不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正确;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并没有将秦军主力歼灭,排除A项;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与“以少胜多”无关,排除C项;秦朝灭亡不是“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交国家;役使70万人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派40万人修筑长城;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属于秦的暴政的是①②④。C项正确;③下令统一全国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是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C项正确;长平之战产生纸上谈兵,巨鹿之战产生破釜沉舟,淝水之战出现风声鹤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从材料看出,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C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这幅对联中没有涉及吴广、晋文公和刘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我善于用他们”可得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刘邦善于用 人。而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根据“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可知该观点认为是因为法家思想过于极端,造成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速亡,A项正确;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被计划的社会矛盾都是极端化的法家思想带来的结果,排除BC项;大泽乡起义是矛盾激化的表现,而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恶劣影响是对焚书坑儒进行评价,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5.C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C项正确;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排除A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而半坡居民则是半地穴式建筑;原因:受南北方不同地理环境或气侯差异的影响,南方的河姆渡人生活处的降水比北方半坡人多。(1点言之有理即可)。
(2)疏导的办法治水。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秦朝的暴政。
(1)
如图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杰作,左图房屋和由右图房屋分别出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居住干栏式房屋。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因此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2)
结合所学,大禹是采用疏导的办法治黄河水患。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
由材料“失期,法皆斩”,体现了秦律的残酷,所以“水动秦基”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点睛】
17.(1)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4)秦的暴政。
(5)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有联系。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1)
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最终的统一,货币由各种形态变成统一的秦半两,反映了秦朝采取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
根据材料“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郡县制度。
(4)
根据材料“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单是死刑就有车死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的处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都是秦的暴政具体表现。
(5)
根据材料“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六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材料四、五与材料六之间有联系,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6)
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